資源簡介 課題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時課型 新課1課時課程標準 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等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認識 20 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重要意義。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探究新航路的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認識水陸交通的變遷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通過歷史資料提出問題,探究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和主要交通工具,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掌握新航路開辟的航線和工業革命后交通運輸業的概況,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讓學生認識交通運輸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難點: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教學方法 講授法、情境教學、小組探究、演示法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通過視頻《交通強國》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交通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出交通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并引導大家思考中國古代的交通狀況。上課過程(一)交通的起源:古道溯源 材料 (禹)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左淮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1)、原始的“路”: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的足跡就形成了“路”。 (2)、定居生活產生后交通的發展: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以來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 2: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人工道路的鋪設-----取道人工 材料五 (秦)為弛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漢書·賈山傳》 【學生活動】展示圖片,結合課本,完成表格,中國古代陸路水路代表。 春秋秦漢 隋唐 元陸路意義水路意義【教師活動】展示史料圖片:講解古代中國古代陸路 秦朝: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探究思考】閱讀材料分析秦朝能夠建立全國性交通網的背景及影響?背景:政治:國家統一,中央集權;經濟: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思想:法家思想(2) 影響:積極:①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②有利于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消極:勞民傷財,增加百姓負擔,激發社會矛盾。 (2)漢朝: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3)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4)元朝: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會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教師活動】展示史料圖片:講解古代中國古代水路 (1)春秋時期:已有運河 (2)秦朝: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其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3)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中國的南方和北方。 (4)元代: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為世界之最。 【探究思考】閱讀教材,梳理古代中西方在水陸交通建設方面的概況。 空間表現中國①春秋時期:己有運河②秦朝: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③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西方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目前仍在通航②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論路:交通與社會變遷 【探究思考】根據教材、史料和圖片,梳理關于古代中國人對海洋的探索? 1、古代中國探索海洋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1)西漢時期: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2)宋元時期: 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造船和航海技術有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 (3)明朝: 鄭和下西洋 1405年到1433年 (4)中國古代,已形成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探究思考】依據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原因有哪些? 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 ③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針)的進步; ④為了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 ⑤強盛的國力支撐。 古代其它地區對海洋的探索 【探究思考】據圖片史料和教材內容,概述古代其它地區對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 (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 (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3.全球航路的建立 【探究思考】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航路開辟概況,并分析其意義。 (1)新航路開辟 時間: 15世紀末一16世紀初 概況: ①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②哥倫布到達美洲; ③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 ④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 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⑵開鑿運河: ①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是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巴拿馬運河,1914年通航, 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探究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特點和因素有哪些? 特點: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 推動因素: ③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針)的進步; ④為了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 ⑤強盛的國力支撐。 【探究思考】結合教材、圖片和所學梳理工業革命引發西方交通變革的成就都有哪些? 1、工業革命引發西方交通變革 (1)蒸汽時代: 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② 1814,斯蒂芬森蒸汽機車; ③19世紀上半葉,鐵路成為陸路交通主干,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2)內燃機時代 ①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之前,汽車還不夠普及; ②蒸汽機、內燃機逐漸成為主要動力, 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 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 【探究思考】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在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上去的的成就都有哪些? (1)陸路交通: ①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 這是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 ③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 (2)水路交通: ①19世紀20年代, 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 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黃鵠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③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探究思考】請結合史實,舉例說明人類交通變遷對社會的影響? 1、交通的改變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探究思考】根據表格,結合所學分析近代中國交通業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 原因: ①工業革命推動交通運輸方式變革; ②列強投資興建鐵路,控制中國交通; ③洋務派、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推動近代化,鞏固統治; ④先進中國人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 影響: ①提高了運輸效率,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交通事業的近代化; ②推動了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③便利了列強對華侵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板書設計單元總結 本課設計分為四個部分: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交通與社會變遷四個部分。通過學習了解古代和近代區域性和全球化交通運輸網絡的連接與擴展歷程,理解這一過程中生產方式的進步和社會轉型等因素對交通產生的影響以及古今中外交通運輸的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借此培養唯物史觀與時空觀念、提升其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