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下冊《 土地改革》教案單元主題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課型 新授課 復習課 講評課 活動課 其他時間 課時安排教學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節課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的土地改革運動。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析,深入探討土地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實施過程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二【學情分析】知識儲備: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中國近代史的一些基礎知識,對新中國成立的背景和意義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土地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影響可能還比較陌生。學習能力: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習能力,能夠通過閱讀教材、觀看圖片和視頻等方式獲取歷史信息,但在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情感態度:八年級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比較關注,因此對土地改革的學習可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三【教學目標】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四【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和意義,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通過地圖、圖片等資料,了解土地改革的時間、地點和范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閱讀相關的歷史文獻、圖片等資料,了解土地改革的過程和成果,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歷史解釋:通過對土地改革的原因、過程和意義的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土地改革對農民生活和農村社會的影響,認識到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重要舉措,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重點:土地改革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難點:土地改革對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的影響六【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通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來,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新中國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歷史。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圖表: 地主、富農貧農、雇農和中農占農村人口不足10%90%占有土地70%~80%20%~30%2.教師提問: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當時土地大多掌握在哪類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師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舊中國,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寫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及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師歸納:結合材料和課本,介紹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村存在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二)土改的進行和結果 1.圖片展示: 斗地主游戲的界面 歷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師過渡:前圖是大眾比較熟悉的游戲,而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斗地主這一幕,如后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運動中,對一些惡霸地主展開了批斗。 3.提出問題: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4.教師講述:土改的結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目標導學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1.史料展示: 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引導學生思考: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教師展示圖表: 不同點土地 占有者地主階級 與農民關系產品 分配相同點封建土地 所有制地主 階級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地主占有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土地 所有制農民地主和農民一樣參加勞動農民自己占有勞動成果土地歸私人所有4.教師提問:分組討論地主階級的去向。 提示1:地主階級被消滅了。 提示2:他們中除了惡霸外,其他人都變成了農民。 5.教師總結:仔細觀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將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區分二者的異同點,土地雖然由地主階級手中轉移到了農民階級手中,但仍然屬于土地私有制。 三、課堂總結 土地改革實現了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夢想。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關懷。在黨中央新的農村工作方向指導下,農民的夢想一定會飛揚得更高、更遠。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村城市化、農業機械化、農民生活小康化的“三農”艷陽天,離我們不再遙遠。 四、板書設計拓展練習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參考答案擁有土地:農民分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他們可以自主經營土地,種植自己所需的農作物。經濟收入增加:有了土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收入也相應提高,生活得到改善。社會地位提升: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為農村的主人,社會地位得到提升。文化教育發展: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民對文化教育的需求增加,農村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一定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土地改革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農民開始發展副業、手工業等。城鄉交流加強:農民的經濟地位提高,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推動了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也為中國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奠定了基礎。土地改革對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有什么影響?參考答案提供勞動力: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收入水平。這使得更多的農民有機會進入城市,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刺激農業生產:農民擁有土地后,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這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農產品供應,滿足了城市人口和工業生產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促進市場發展:土地改革后,農民的消費能力提高,農村市場得到擴大。這為工業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銷售市場,促進了工業的發展。積累資金:土地改革使得農業經濟得到發展,為國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于投資工業建設,推動工業化進程。穩定社會環境: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剝削制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工業化的順利推進提供了保障。教學反思1.成功之處:引起學生興趣:通過展示土地改革前后農民生活的對比,成功激發了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關注和興趣。案例分析:使用具體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對農民的重要意義和影響。互動討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觀點碰撞。2.不足之處:知識深度:部分學生對土地改革的政策和實施過程理解不夠深入,需要加強講解。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充分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現實聯系:教學中可以更緊密地聯系現實,讓學生了解土地改革對當今社會的影響。3.改進措施:深化知識講解:提供更多關于土地改革政策和實施細節的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關注個體差異: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土地改革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例如農村土地政策、農業發展等。4.未來展望:多樣化教學方法:嘗試使用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程度。跨學科整合:與其他學科如地理、政治等結合,全面探討土地改革的多方面影響。培養社會責任感:通過了解土地改革,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問題、關心農民權益的意識和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