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2022課標要求】了解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事,從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認識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目標】1.知道遣唐使、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等史實,通過觀察地圖,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況,構建時空觀念。2.感受鑒真和玄奘鍥而不舍的精神,樹立堅忍不拔的人生觀;通過學習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積極影響,樹立文化自信,深化家國情懷素養。【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出示王維的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按照字面翻譯就是重重疊疊的宮門一一打開,各國使節與百官向皇帝朝拜。這主要反映了唐朝繁榮的中外交往。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二、講授新課(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1.遣唐使師: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師:結合教材P19,遣唐使是什么?一同來華的還有哪些人?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生: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使節,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同行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等,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師:展示圖片【材料研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大唐這個國家,法制完備,是難得的國家,我們必須經常到那里學習。)——《日本書紀》(1)分析材料,想一想,日本為什么要向唐朝學習。(2)日本曾派哪些人前來中國學習 (3)從材料中,你能感悟到日本民族具有怎樣的可貴精神?這對于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什么啟示 【答案】(1)唐朝制度完備,文明發達。(2)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3)日本很善于向其他先進民族學習。一個國家、民族只有學習才能發展,友好往來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2.鑒真東渡播放鑒真東渡的視頻。師:鑒真和尚是唐玄宗時期的高僧,也是唐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郭沫若曾評價他: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讓我們一起從背景、貢獻、影響一一闡述。生討論,完成導學案。(1)背景: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754年,第6次東渡成功。(2)貢獻:①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②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內的鑒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3)影響:是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二)唐與新羅的關系結合課本P20,完成下列表格。背景 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和隋唐往來頻繁人員組成 官方使節、留學生派出目的 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新羅物產占唐朝進口首位,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影響 促進唐與新羅經濟、文化交流(雙向)(三)玄奘西行師:出示西游記劇照,西游記電視劇中的唐僧有真實的歷史原型,他就是唐朝高僧——玄奘。結合課本,完成導學案。1.時間:貞觀初年。2.過程:玄奘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課堂探究】探究一:列表比較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的異同點。思考:他們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堅忍不拔、堅持不懈和不畏艱難。探究二:多媒體展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唐朝的中外交流遠不止這些國家,那么吸引國家紛至沓來的原因是什么呢 唐朝對外交流頻繁的原因: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唐朝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海陸交通發達。三、課堂總結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造了條件。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