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美術是創造性勞動 / 第1課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打下很多疆土。凱旋以后由于受過傷所以一只眼睛瞎了,一條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給自己畫像,第一個畫家忠實地把他的形象畫了下來,可以說畫得很像,但國王大怒把他殺了,第二個畫家把他的雙眼畫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國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殺掉。第三位畫家很聰明,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畫了國王單腿跪地屈膝,瞇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勢,結果國王很高興賞給他很多金銀財寶。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藝術不是生活的忠實再現,要經過藝術家的能動思考。你認識這些作品嗎?他們的原型來自哪里?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經過美術家思維活動的產物。現實生活為美術創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術作品不是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而是經過畫家的提煉、加工、能動地反映生活。因而美術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實豐富了生活的內涵。美術作品分類:以真實再現客觀世界為目的,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寫實的,畫家通過寫實繪畫表達情感和思想。再現性美術表現性美術以客觀對象為媒介, 主要在于表達作者個人的主觀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審美理念等。素描用畫筆描述歷史01參軍井岡山會師血衣代表作字子容,山東人;當代革命現實主義畫家和人民美術教育家。王式廓 /1911—1973年1973年4月,接受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油畫《血衣》的創作任務,二十幾天中,每天帶病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因勞累過度手握畫筆倒在油畫架旁。改造二流子《血衣》的創作始于1954年,作品取材于畫家王式廓解放初期在華北各地參加土地改革的斗爭場面。他以一位婦女高舉被害丈夫的血衣作為激發受害農民起來控訴地主罪行的導火索,塑造了眾多具有不同性格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血衣》(油畫素描稿) 現代 王式廓這幅作品用的哪種藝術手法創作的?作品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哪個?你能看出作品的表現年代嗎?作品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場面?母親手持血衣控訴地主的典型情節和瞬間,形象地向觀眾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壓榨的奴隸,已經站立起來了。她那向后扭轉的體態,是一個明確的表情,一種肢體語言,飽含辛酸與仇恨。而血衣本身正是歷史的鐵證,是對封建階級的無情揭露。手拿字據的老農,勞動了一輩子的雙手粗大有力,創造了無數財富,但又一貧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債.雙目失明的老母親,眼眶深陷,滿腔凄楚,欲哭無淚,她太想見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被批斗的地主黨和人民的代表被毆打致殘的青年,激憤地捏緊了拳頭,他的母親費力地彎下腰去扶著自己心愛的兒子。剛著手畫時,持血衣的婦女是正面。這樣處理,畫家覺得不夠含蓄,也不夠有力。后來他又畫了很多頭像,半側面、側面······探索到最后,婦女把臉轉了過去。畫家認為這樣表現比較含蓄,有力。1957年草稿1959年巨幅素描局部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洋溢著作者對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于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畫家的話:對所有想表現的人物一定要深深的了解,要有感情,才能進行概括。不然,盡管作者對人物的要求是明確的,但其實還是抽象的,離畫面所要求的具體形象還是很遠的,這個問題,我還要靠到生活中去求得解決。1973年4月,他接受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油畫《血衣》的創作任務,到河南安陽、鞏縣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幾天中,每天帶病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留下了幾十幅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農民肖像珍品。5月22日下午,在畫一老一少農民的頭像時,因勞累過度手握畫筆倒在油畫架旁。當地黨政領導立即投入搶救工作。經過18個小時的緊張搶救無效,王式廓教授不幸與世長辭,從此與他熱愛的鞏縣山區和他所熱愛的農民兄弟、姐妹永別了。當地農民們含著眼淚說:“老王是累死的啊”。關于《血衣》,王式廓曾說:在延安時,他就想創作一幅翻身農民題材的作品,但一直沒有構思成熟。直到一九四九年冬天,在北京南苑機場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參加斗地主的活動。幾年來的苦苦追尋,在這次會上找到答案。農民們拿著賣身契、地契控訴地主的現場,打動了畫家。回來后,王式廓又從一個報道中受到啟發:一位農民,抖著血衣控訴地主,攻心之戰,斗垮了地主。喚起了民眾。于是他把抖著血衣的農婦作為畫作的重心,周圍是激憤的群眾和泄了氣的地主,幾易其稿,成就了素描作品《血衣》,公展后引起轟動。從目前所見資料來看,王式廓從1950年開始構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還在為這件作品搜集形象與色彩素材,前后歷時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國美術創作史上歷時最長而終未實現畫家本來愿望的作品。該創作原計劃以油畫形式完成再現性美術作品絕不是簡單地照搬生活,它是畫家反復思考、提煉、加工的智慧結晶,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勞動。1.王式廓的( )作品取材于我國土地革命的情景。A.《開荒》 B.《自衛軍宣誓》C.《血衣》 D.《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2.《血衣》是一幅( )作品。A.中國畫 B.版畫C.油畫素描稿 D.年畫CC同學們,我們接下來要來欣賞的這幅畫出自一位二十世紀“最偉大,最杰出,最富創造性,最具誘惑性,最有爭議性,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手,猜猜看,他是誰呢?素描02用畫筆控訴戰爭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拿煙斗的男孩代表作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畢加索 /1881—1973年畢加索長期在法國進行藝術創造活動。他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史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在西班牙內戰和納粹占領法國期間,畢加索堅定地站在民主和進步勢力一邊,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斗爭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1937年,德國法西斯炸毀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激起現代美術大師畢加索的極大憤慨,因而立即創作了這一享譽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運用陰冷的色彩,夸張、變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現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畫了無辜平民所遭受的災難、死亡和痛苦,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格爾尼卡》(壁畫)畢加索 【西班牙】格爾尼卡創作構思草圖創作素材牛的形象表現出殘忍、無情,在冷漠中隱含一種威脅,是法西斯的代表。牛頭下面,抱著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絕,她的兩只眼睛其妙地變化成為兩滴眼淚。(說明了戰爭的殘酷,象征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這盞像眼睛一樣的燈光發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個游動的,冷酷的夢魘。(寓意法西斯的罪惡 在燈光里暴露無遺。)這匹駿馬發出死亡之前的嘶鳴,伴著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躺在地面的戰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斷的劍,他的肢體已經殘缺不全。劍旁有一朵鮮花,這是對死去戰士的悼念。(代表了頑強斗爭,死不瞑目的戰士。)慈愛的母親舉著油燈,為驚慌逃難的人們照路。(燈光射向四周象征著光明。)一位衣衫不整不整的婦女,正驚恐地踉踉蹌蹌向外奔逃。在驚恐中逃命的人絕望地從樓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舉著雙手,抬頭向上呼救,恐懼、無奈。整幅畫用黑白灰三色繪成,錯綜復雜的黑白灰色塊造成畫面陰郁、恐怖的效果;不規則的線條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錯,給人一種支離破碎和動亂的感覺。畫面沉重又壓抑,充滿了悲劇氣氛。這幅畫控訴了法西斯的罪惡,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示了悲哀和同情。這幅畫曾到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展出,反響非常強烈。這幅作品也源于生活嗎?《格爾尼卡》(壁畫)畢加索 【西班牙】表現性繪畫同樣源于生活,它運用更加主動的表達方式來呈現真實,相對于再現性繪畫具有更加復雜的思想性和藝術表現力。表現性美術作品再現性美術作品《血衣》與《格爾尼卡》視覺感受有何不同1.生活經驗和感受2.畫家提煉、加工的創造熱情3.藝術技巧和物質材料影響美術作品產生的條件有哪些?素描“因材施藝”的創造03作者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頭像,頭發部分則與木料的紋理順勢相連,使人感到木料的條紋就是少女飄動的長發。向往(木雕 現代)張德華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狀態的起伏形態變化,略加雕鑿而成,僅為了表現虎身的條紋,而刻出了一些很細的線條,生動地表現出伏虎那威猛機警的神態。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西漢)作者充分利用黏土的特性,并通過熟練的技巧和簡單的工具,捏塑出了這些活潑調皮、憨態可掬的猴子形象。三猴(黏土捏塑 現代)張希和作者使用粗細、長短不同的竹管作為驢的頭部、頸部和軀干,再用帶節的竹枝作為驢腿,組合成行走動態不同的毛驢。竹節毛驢(竹雕 現代)胡振昆這件玉雕巧妙的體現了玉雕技法中的“巧色”技藝,作者把玉料的翠色部分雕琢成菜葉,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幫,使得一棵青翠欲滴的白菜躍然呈現在人們面前。翠玉白菜(玉雕 清)因材施藝就是要利用物質材料本身特有的屬性,去表現宛若天成的獨特藝術效果,因此材料本身對作品的成敗非常關鍵,而藝術技巧也相當重要。DDD任何美術創造都源于我們的生活,即使一些作品我們不能一眼看出他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聯,但他們都是從生活中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美術創造是一個充滿艱辛和智慧的創造性勞動,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和生活內涵。課堂小結:課后思考:(背誦)一、 為什么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現實生活為美術創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術作品不是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而是經過畫家的提煉、加工、能動地反映生活。二、美術作品的產生需要哪些條件?生活經驗和感受;畫家提煉、加工的創造熱情;藝術技巧和物質材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