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教學主題以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主要學術參考資料,將人事與本課主題“制度變化”相結合,從“人”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制度,并梳理制度的淵源,從長時段看隋唐制度的變化;運用詩歌作為史料,從詩詞的角度剖析歷史背景,既將文學與歷史相結合,實現跨學科教學,又結合具體歷史人物,力圖從微觀史的角度分析制度。二、教學背景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課標分析:學習層次屬于較高的“認識”層面。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本課共3目,分別是選官制度、中樞政務機構、賦稅制度。選官制度共三段。官吏是統治的基礎,因此,教科書先講如何選官,再講國家政權的官僚機構是如何組織的,最后講述國家經濟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賦稅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任何政治經濟制度都具有民族性、延續性、實用性和時空性。本課中的選官和中樞政務機構相關內容在初中教材有較詳細介紹,賦稅制度則基本沒有涉及,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三項制度是并列關系,因此需理清其內在聯系,巧用情境、材料等引導學生理解。學情分析在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在初中時期已經學過與本課相關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對本課的學習比較有利,但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對于隋唐時期制度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還不能充分認識。三、教學目標目標1:認識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趨勢及影響。目標2:了解中國古代官制的變遷,認識三省六部制的創新之處和作用。目標3:了解唐代賦稅制度改革的背景,認識兩稅法的內容和影響。四、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難點:理認識唐賦稅制度的變化。教法與學法教法:演示法、講授法、探究法學法:練習法、史料分析法、探究學習法、觀察法、學思結合法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在史學里,制度本屬一項專門學問。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似乎枯燥無味,無可講。制度雖像勒定為成文,其實還是跟著人事隨時有變動。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思考:隋唐時期實行了哪些新制度?人事如何與制度結合?這些新制度有何創新之處?又是在以往哪些制度的基礎上“漸漸地創立”的呢?設計意圖:引用史料將本課的學習問題拋出,引導學生從“人事”“變化”“淵源”三個角度學習制度史,加強歷史解釋,確定學習方向,導入新課。二、新課講授(一)左思之悲與孟郊之喜——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1.左思之悲材料一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晉)左思《詠史》問題1:左思描述的是什么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世家大族占據高位,真正有才華的子弟難以入仕為官。原因是曹魏時期創立的新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材料二:(曹魏立九品中正制)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宋書·恩倖傳序》問題2:九品中正制最初的選拔標準是什么?為何會背離初衷?學生回答:最初的家世、道德和才能;選官逐漸被士家大族所把持,這與東晉時期的士族政治有關。2.孟郊之喜材料三: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恩無涯。春風得以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問題3:孟郊為何是如此開心?孟郊之喜與哪一制度有關?學生回答:孟郊開心是因為中了進士,這與科舉制度有關。設計意圖:以“左思”與“孟郊”兩位不同人物在不同選官制度下的境遇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選官制度的變化,將人事與制度緊密結合,塑造歷史情境,加強學生對九品中正制的了解,同時激發學生對科舉制度的探知欲,為下一部分作鋪墊。將古詩詞作為史料運用到歷史教學中,探究古詩詞背后的制度背景,有利于兩個學科的融合。自主探究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0-41頁并結合材料,概括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概括。史料四:(隋文帝)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煬帝始建進士科 。——杜佑:《通典》卷一四《選舉典二歷代制中》史料五:“‘明字’、‘明算’是唐太宗置書學、算學之后新設置的科目”,“有唐一代最主要的貢舉科目是明經與進士。”——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史料六:又有武舉。蓋其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 。——歐陽修:《新唐書 》卷四四《選舉志 》學生活動:根據教材梳理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教師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課本結合史料進行概括,既立足課本,又進行史料分析,二者互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做到論從史出;同時,梳理不同階段科舉制度的變化,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時空觀點,培養核心素養。材料七:(隋朝)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參加考試的有國子學、州縣學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規定舉送的貢士,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錄取與任用權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科舉制的設立開創了文官考試制度的歷史,經過唐朝的發展,一直沿用到清朝。——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宋·汪洙《神童詩》問題4:根據材料和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度的選官流程示意圖分析,指出與之前的選官制度相比,科舉制有何創新之處?學生回答: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使人才選拔更加公平公正;將選官的權利全部收回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教師總結科舉制度的優越性:(1)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2)提高了官員素質;(3)加強了中央集權;(4)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度的流程示意圖,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科舉制度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的作用,并通過材料認識科舉制度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的作用,強化歷史解釋。(二)直諫之臣與“劉祎之”之死——走向成熟的中央官制1.直諫之臣材料一問題1:材料一描述了的場景與什么制度有關?從中體現了這套制度哪一運行環節?教師講述:材料描述的是唐太宗想要征未滿十八歲的中男當兵,魏征堅決不同意,四次拒絕在敕書上簽字,這與哪一制度有關?學生回答:三省六部制度;魏征作為門下省的長官負責審核詔令,有駁回的權利。自主探究2根據教材P41頁補充《三省權力運行結構圖》并根據《唐朝三省位置圖》思考:三省的權利運行和三省的布局表明了什么?機構職能發生變化有什么積極意義?郎中令:皇家宮廷侍衛 兵部:掌兵政吏部:掌國家官吏的選撥奉常:皇家祭祀 禮部:掌文化教育宗正:皇家宗族事務 刑部:掌司法刑獄少府:皇家財政 戶部:掌國家財政太仆:皇帝車馬輿服 工部:掌屯田水利材料一:拿歷史的大趨勢來看,可說中國人一向意見,皇室和政府是應該分開的,而且也確實在依照此原則而嚴謹。——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學生活動:學生上臺用在希沃課件填寫結構圖。學生回答:結構圖體現了三省制度以皇權為中心,相權三分。教師講述: 分工合作的三省,為什么辦公機構卻被隔離成成內廷、外廷兩部分?參與決策內廷被分為中書、門下兩省,這一設計有何作用 學生回答:機構的分離是為了加強皇權。教師講述:行政體系中的尚書省六部,剔除了專門為皇家服務的機構,這有何積極意義?學生回答:可以節制君權,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教師講述:最后我們一起總結三省制度的特點和積極作用。特點:以皇權為中心;相權三分,職權分明;集體宰相制(群相),節制君權。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和分散了相權,強化了皇權;減少決策失誤2.“劉祎之”之死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劉昫等:《舊唐書》卷87《劉祎之傳》材料三:但中國傳統政治,仍有一大漏洞。在唐代,也并無皇帝絕不該不經中樞、門下而徑自頒下詔書之規定。這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下一種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動變通之余地,不肯死殺規定,斬絕段制。——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問題2:兩位宰相的“拒絕”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后果?三省制的運行效果到底取決于什么因素?教師講述:太宗朝到武則天時期,三省制沒有質的變化,那么兩次截然不同的結果體現了什么?三省制度的運行效果是由誰來決定的?學生回答:取決于皇帝是否開明教師講述:沒錯,這說明皇帝有什么特權?學生:皇權可以超越制度約束。教師講述:除了皇帝個人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制度的運行?學生回答:可能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唐初百廢待興,國家重視制度建設,社會比較包容,因此,三省制能夠發揮糾錯功能。但到了武則天時期,社會上告密成風,大興冤獄。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宰相劉祎之雖挺身捍衛制度卻落得被賜死的悲慘下場。教師:是的。制度的運行離不開特定的政治文化環境,特別是君主的個人素養,這是制度施行的重要條件。設計意圖:將“直諫之臣”與“劉祎之之死”一同呈現,形成有力的認知沖突:為什么同一制度運行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一環節以故事細節呈現制度運行的不同效果,引發學生思考導致不同運行效果背后的原因,這樣學生看到的就不只是抽象的原理,而是靈活的、有過程的和立體的制度。同時學生既看到了三省制度的優點,也見到制度的缺陷,有利于培養唯物史觀。材料四:這一個制度的根本精神,還是沿著兩漢的察舉制推進,并無差別(這是中國史意味深厚處,漢、唐繁盛的花朵,從同一根本上壅培出來的。)——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問題3:根據教材梳理三省制度的發展歷程并根據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過程談談三省制度的歷史意義。學生回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成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時正式形成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教師講述:非常好,再縱觀中國古代宰相權力的變化過程,三省制度在加強皇權削弱相權方面更加成熟,制度設計更加完善,既考慮到了相權的分割,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我們應該給三省制度一個什么樣的評價呢 學生回答: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錢穆的話引出隋唐制度的淵源——秦漢,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宰相權力的變化過程,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到三省制度的歷史地位。(三)宰相楊炎的救時之弊——走向簡約的賦稅制度材料一: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材料二:大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37歲的太子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這位中年繼承帝位的皇帝,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隨著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制漸不適應,安史之亂中又增加了不少新的稅收項目。故而民富丁多者,或為官或為僧,逃避賦役;民貧丁少者則負擔沉重。據此,楊炎提出改行兩稅法的建議。——李國章《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問題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信息?聯系材料二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宮市腐敗,勞動人民生活困苦。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租庸調制崩潰,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土地兼并盛行,社會貧富分化加大。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分析白居易的《賣炭翁》的背景引出租庸調制的弊端之處,從而使學生明晰制度產生的社會淵源,培養唯物史觀。材料三:北魏政府實施以丁計征的租調制: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租粟2石、調帛或布1匹。丁男(成年男子)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唐代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頒行租庸調制:每丁每年納租粟 2石,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 2丈,錦 3兩。每丁每年服役 20天,如果不服役,可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材料四: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各戶按資產多少繳納戶稅,按田地多少征收地稅。……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舊唐書·楊炎傳》問題2:根據教材并結合材料分析租調制的征稅對象是誰?租、庸、調分別指什么?從征稅對象、征稅形式以及人身依附方面分析楊炎的兩稅法問什么能解決租庸調制的弊端?學生回答:租庸調制的征稅對象是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除租、調之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納絹和布代替徭役,被稱作庸。兩稅法的征稅對象不分主客農商,征收標準是按人丁和資產繳戶稅(錢);按田畝繳地稅(物),減輕了政府對人丁的人身控制。教師講述:了解完兩個制度的含義,接下來再通過兩大制度的對比總結一下兩稅法的創新之處。材料五:兩稅法推行后,有人批評說: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中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陸贄《翰苑集》卷 22《中書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材料六:白居易寫下如下詩句: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愛(一作憂)人。……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白居易《重賦》問題 3:結合材料 七、八 和所學知識,談談兩稅法的弊端。學生回答:兩稅法推行過程中州縣官吏加增征稅名目,提高征稅總額,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設計意圖:先分析兩稅法的進步之處,再通過分析兩稅法的消極評價,讓學生既要看到楊炎的兩稅法對唐朝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也要看到兩稅法在施行過程中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能夠培養學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對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能力。三、課堂小結總結與思考: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給予后人哪些啟示?根據本課的學習內容結合材料七,以“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為主題,寫一篇300字的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設計意圖:在本節課制度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學會比較的方法,把握制度的創新特征,從長時段的視角看制度的流變,關注制度的運行效果,如此,學生眼中呈現的就是流動的、具有生命的“活”的制度史;進而言之,學生通過運用前面所習得的視角與方法,還能舉一反三,進行遷移,自主探究其他的制度,通過“小論文”的方式將研究方法進行運用,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應試技能。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