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香港與澳門回歸祖國》一、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回顧香港、澳門被迫與祖國分離的時間節點,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收復香港所做的努力,幫助學生厘清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閱讀文字史料,分析香港、澳門問題談判時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體會港澳回歸過程中國領導人所付出的艱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材料研讀”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香港、澳門能夠順利回歸的原因,培養學生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和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引導學生理解港澳順利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樹立祖國必然統一的堅定信念。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香港、澳門回歸的基本史實和歷史意義。2.難點:“一國兩制”構想的含義及其影響。三、教學過程(一)導入呈現香港、澳門、臺灣紙幣,設問這是哪些地區使用的紙幣?為何港澳臺都是我們中國的領土還可以發行屬于自己地區的紙幣?引出港澳臺由于歷史等原因是中國的特殊地區,采取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曾與祖國分離。【設計意圖】通過紙幣進行設問,形成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疑問,吸引學生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二)新課講授(二)1.統一之由——港澳問題的由來(二)回顧香港問題的由來,通過在香港地圖中分塊設色顯示,介紹英國逐步占領香港的過程。英國通過三個不平等條約,實現了對整個香港地區的占領,并實行殖民統治。【設計意圖】聯系已學知識,結合地圖,回顧港澳被占領的過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2.統一之路——港澳的回歸首先講解香港回歸的歷程,課件上始終有時間軸展示,建國之初“長期打算、充分利用”—1979年港英總督麥理浩訪京—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華—1982 年至1984年中英二十二輪談判—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讓學生感受香港回歸過程的不易,并且我國政府始終沒有忘記港澳是我國的領土,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目標。結合當時談判時的照片和相關史料,盡可能真實地去還原當年談判的場景,帶給學生一種浸入式的體驗,感受中國收回香港的決心和底氣。觀看回歸視頻,感受國人對于香港主權回歸秒秒必爭的精神。通過兩座英國殖民島嶼不同命運,結合材料,概括香港回歸的原因和意義。并根據歷史地圖冊和課本內容,舉例說明“香港根本死不了”的相關事實,從而引導學生港澳的繁榮得益于一國兩制的正確決策。【設計意圖】以時間軸的形式貫穿回歸之路,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感受談判過程的不易,祖國收復香港的決心。結合圖片、音樂、視頻等多類型史料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3.統一之策——一國兩制簡要介紹“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的時間、目的和提出者。明確指出“一國兩制”首先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再來解讀“一國兩制”的含義。讓學生嘗試用圖畫的方式來畫出“一國”和“兩制”的關系,加深其對這一構想含義的理解。【設計意圖】學生在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下,用示意圖的方式梳理、建構自己的歷史知識,切身感悟一國兩制的智慧。4.統一之望——臺灣問題根據香港回歸儀式上,中英音樂選擇的差異,結合中國處理港澳問題所采取的方式和方針,聯系港澳問題,談談啟示。教師啟發:人間需要友愛,社會需要發展,世界需要和平。“個人、集體、社會、國家、民族、世界”是聯系在一起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要我們和衷共濟、共同奮斗,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就一定能夠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設計意圖】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聯系實際或結合臺灣問題,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和論從史出的核心素養,同時思考作為青少年我們如何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五、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