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本課是部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包括三個子目“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與“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三個子目的內容可以分為友好交往和對外沖突兩個板塊內容。這說明明朝政府在發展對外友好交流關系的同時,也在積極組織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明朝前期國力強盛,在對外關系上態度主動積極,實行開放外交,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明朝對外交往的盛世局面。而在世界史上,16、17世紀的歐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的發展,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很大沖擊。隨著明朝中期國力衰弱,海防松弛,我國東南沿海遭到倭寇侵擾,為了保衛國家,反抗侵略的戰爭在所難免,于是就引出戚繼光抗倭。二、學情分析初一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大部分學生求知欲較強,對歷史有較濃厚的興趣。但對問題的理解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諸多不便。針對這些特點教者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注意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用大量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等,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活動,增強學生對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的感性認識。三、學習目標1.閱讀課本,結合微課,圈畫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時間、到達地區范圍等。2.閱讀課本,結合視頻資料,圈畫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3.閱讀課本,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門居住權的史實。4.小組合作,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斗爭的性質。5.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明朝的對外關系有整體的認識。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教學難點:鄭和成功實現遠航的原因和意義。五、教法與學法采取多媒體教學,微課、視頻,輔以圖片及史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講解、點撥啟發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分為兩個篇章:“篇章一 海之和平----鄭和下西洋”“篇章二 海之沖突----1.戚繼光抗倭2.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解: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并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7月11日成為中國“航海日”的生日。引出:鄭和下西洋,導入。(PPT出示“中國航海日”圖片。)(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篇章一 海之和平----鄭和下西洋1.PPT展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問: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哪里? 引出:西洋的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含義有所不同。2.歷史的追問:為什么要去呢?PPT漫畫《明成祖大國風度》。展示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鄭和傳》材料二: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之陶瓷、絲綢等,都極喜愛……在返程中,鄭和官船亦購買或交換一些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問:結合課本與材料,學生合作探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引出: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主要目的);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奇珍。3.播放教師課前錄制好的《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微課,要求學生在觀看微課的基礎上,結合課本內容,完成時間、次數、范圍等內容的表格。4.當鄭和遇上西方航海家。PPT展示鄭和與哥倫布、麥哲倫等西方航海家比較的表格。通過比較,教師引導得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時間早、歷時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地位: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5.史論結合,探尋探究——鄭和能夠成功下西洋的條件。PPT出示:材料一:洪武末年“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期,“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臻極盛。材料二: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指南針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材料三:明成祖即位后,眼光開始轉向海外,要求擴大對外關系,以遠播明朝聲威,進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貢體系。鄭和及船員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成功的條件:①明朝前期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根本原因)。②造船技術發達,指南針的運用(技術條件)。③明成祖的支持和鄭和個人的才能(主觀因素)教師語過渡: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鄭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政府開始下令“寸板不得入海”,加強海禁政策,從此把遼闊的海洋拱手讓給了西方探險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夠禁止中國人民出海,卻阻止不了來自于海上的威脅——篇章二 海之沖突----戚繼光抗倭教師語: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倭寇與中國商人、海盜相勾結。1.展示:《倭寇圖卷》與《明朝倭患圖》,學生閱讀課本內容。設問:倭寇的含義;倭患形成的危害?引出:明代,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東南),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裝搶劫燒殺活動,威脅到沿海居民的生產生活,威脅到國家海防安全。2.播放視頻《戚繼光抗倭》,學生通過視頻,結合課本和抗倭形勢圖,了解戚繼光抗倭的過程和結果。3.展示:戚繼光的圖像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材料。設問:如何評價戚繼光的抗倭戰爭?引出:戚繼光抗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戚繼光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教師語過渡:然而來自海上的威脅沒有停止 ——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1.展示世界地圖、澳門大三巴的圖片,了解澳門被攫取居住權的史實。(三)情感升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1.PPT出示近代中國遭到侵略和當今中國邊疆問題的圖片。教師語: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間,據史家不完全統計,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470余次之多,較大規模的入侵達到84次,入侵船隊達1860多搜,入侵兵力達47萬人,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50多個。引習近平主席的話:“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2.PPT出示我國海軍閱兵,海軍力量裝備的相關圖片。結語: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像鄭和一樣堅韌毅勇,像戚繼光一樣立志報國,刻苦讀書,認識海洋,關心海洋,經略海洋。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我們的祖國才會更有希望。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四)小結(板書設計)。學生代表或師生互動,結合知識點小結。(PP:本課知識結構(五)當堂達標七、課后探尋歷史的追問:鄭和之后,航海為什么戛然而止,沒有再出現8次、9次、10次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