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標解讀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五四運動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運動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具有重大的革命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之后,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蓬勃興起。隨著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斷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推動國共合作,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大革命高潮。二、教材解讀第七單元講述的是五四運動到土地革命時期救亡道路的探索。這個階段,國人救亡道路的探索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社會階層廣泛參與,中國共產黨要求對社會進行全面改造,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且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20課涉及到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大革命三個重大事件。這三個事件都推動救亡運動的新發展。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國民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共也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三、學情分析就整體而言,高一的學生由于剛剛踏入高中的校門,歷史學科方面的基本素養與能力都很欠缺。但現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因此,需要老師從高一新授課開始就在教學中,向學生逐步滲透必要歷史素養。同時高中階段是學生培養愛國情感的關鍵時期,而學習歷史是增強愛國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恰好是一節非常適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四、學習目標①借助史料學習五四運動的過程、背景和影響,提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能力;②通過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會議內容認識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③通過梳理國民大革命的史實,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④體會先進知識分子、無產階級在民族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使命感;五、學習重難點重點:理清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大革命等事件的基本線索與史實難點:①能夠準確解釋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大革命等事件之間的內在關聯;②能夠基于史實的學習,自主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深度理解本課幾個重要事件在近代救亡運動上的新發展;六、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活動① 歸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主題? 民族危機下救亡圖存 用時間軸梳理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引出本單元和本課的主題——救亡圖存。并基于此主題展開分析過渡語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在救亡的道路上又有哪些新變化呢?我們一起走進本課的學習。我們將通過一群人、一個黨、一場革命來看五四運動以來救亡的新變化。 學生翻看課本,明確本課子目 梳理本課框架,明確學習主線(二)第一目教學:從一群人看救亡新變化——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鋪墊語 五四運動是因為外交失敗而發起的請愿運動,在五四運動發生二十多年前,也有一場因不平等條約簽訂而引發的請愿運動,同學們知道嗎? 公車上書 通過公車上書與五四運動的對比,讓學生梳理五四運動的基礎史實,并未接下來的深入探究做好鋪墊。并基于史實學習,理解五四運動的性質活動① 材料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在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紛紛聯名上書??涤袨?、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但未送達光緒皇帝,也未在全國興起波瀾。 ——據綱要上教材 教師活動1:指出從公車上書到五四運動在救亡上有何變化? 答案預設:①階層:部分知識分子→學生、工商各界; ②范圍:北京→從北京發展到全國; ③結果:政府未回應→政府釋放學生拒簽和約 教師活動2:引導出五四運動的性質: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 學生閱讀課本P122內容。提取信息,找到問題的答案活動② 教師活動1:我們學習歷史,不僅僅要了解相關的史實,還應該透過史實,去深度研究背后的因由。同學們能不能基于我們梳理的五四運動史實,提出一些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呢? 答案預設:與公車上書相比,五四運動為何能:階層廣泛?拓展全國?屈服民意? 學生基于上一環節歸納出的變化提出自己的問題 引導學生我會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問題,鍛煉學生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活動③ 教師活動1:兩則資料對我們探究上述問題(為何階層廣泛?為何拓展全國?為何屈服民意?)有何價值? 答案預設:新文化運動促進青年知識分子覺醒,為五四運動奠定思想基礎;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且覺醒,為五四運動奠定階級基礎; 過渡語:一位西方觀察家在1919年5月的報道:“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不論你走到哪家飯館,不論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聽到他們在談論這些事情。茶館里‘莫談國事’的招牌已經過時了”這些覺醒的知識分子、工農是如何做到在極短時間內將自己的主張傳播到全國的呢? 材料三 1895年中國僅有日報19種,到1912年已達500種,1913—1918年的五六年間,新創辦的通訊社不下20家?!渡陥蟆窂?919年1月持續報道“山東問題”,五四期間關于學生游行示威的報道多達數十篇。巴黎和會期間,有5000封電報發給出席和會的中國代表。 ——據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等 教師活動2:以上資料可給我們提供分析上述問題的什么新視角? 答案預設:新聞媒體對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的報道營造了強大輿論壓力,推動政府釋放被捕學生,拒簽和約 教師活動3:基于思維導圖,系統梳理上面的原因分析 學生提取兩則材料的信息,并結合信息分析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 學生根據材料,認識到新聞媒體在五四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主動分析五四運動的爆發原因; ②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取信息→構建因果邏輯關聯→準確文字表達關聯 引發學生新角度的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挖掘新史料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發表宣言和通電,集會與街頭演講日益成為傳播政治和動員群眾的重要方式 讓學生認識到,五四時期近代中國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近代中國的重大變革是從內部的變化中孕育出來的。活動④ 過渡語:與戊戌時代相比,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政治、經濟、思想、階級的變動孕育著更大的救亡能量。這種巨大的救亡能量,又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新氣象呢? 材料四 五四后半年,涌現出400多種傳播新思想的刊物。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說:“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1918—1921年底,報刊上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有147篇,其中五四以后發表的有133篇。一位美國記者1919年8月報道:“知識分子們已組織起來,計劃在農民、工人之間進行促進全國團結的工作” ——據周策縱《五四運動史》 教師活動1:材料反映了五四運動后怎樣的時代特色? 答案預設:傳播新思想;激發愛國社會責任感;馬克思主義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教師基于學生的回答,梳理如下思維導圖 學生基于材料進行分析,能夠從思想解放,愛國救亡,社會革命等多角度認識五四運動的影響 ①多角度深入分析五四運動對中國的深遠影響,讓學生深刻明白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②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明白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并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為下一環節的學習打基礎。(三)第二目教學:從一個黨看救亡新變化——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早期探索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活動① 教師活動:五四運動后,這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深入群眾,還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時機成熟后,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 教師活動1:根據表格,歸納中共“一大”代表群體的特點。 答案預設:具有共同信仰;年輕的知識分子為主;兩湖地區居多; 教師活動2:如此年輕一群人,成立了如此年輕的一個政黨,他們真的能夠擔負起國家救亡的責任嗎? 學生能夠一列一列第提取信息,說出特點。認識到一大召開時大部分的代表都是當時的青年 ①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的青年擔負起了時代的責任,扛起了救亡圖存的大旗;當代的青年都應該肩負起時代的責任; ②為后面探究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做好鋪墊活動② 教師活動1: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案預設:由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到建立聯合戰線反帝反封建,再到明確國共合作; 教師活動2: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一大和二大,哪個的主張更符合理論上的馬克思主義?哪個主張更符合中國的革命實際? 答案預設:一大張更符合理論上的馬克思主義;二大更符合中國的革命實際。 教師活動3:教師引導分析出主張變化的原因 答案預設:①對中國革命實際的認識不斷深入; ②在工人運動中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過渡語: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并且能夠順應時代要求,勇于承擔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那么,國共合作領導下的這場國民革命運動,又會取得怎樣的救亡成果呢? 學生結合材料進行分析,掌握中共從一大到三大主張變化的史實 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分析出主張變化的原因 ①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二大的基本史實; ②分析中國共產黨主張變化背后的原因及中國共產黨所具備的實事求是、救國救民的品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真正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業,(四)從一場革命看救亡新變化——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活動① 教師活動1:閱讀課本P126,梳理國民大革命的基礎知識。 答案預設:綱領:新三民主義;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意義: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教師活動2:補充與馮玉祥相關的史實。 馮玉祥率領國民軍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于1926年9月在綏遠五原誓師,揮軍南下。11月控制陜西、甘肅等省,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 學生閱讀課本P126找到學習基礎知識,并能夠在地圖上識讀相關的基礎知識 ①引導學生掌握提取地圖類信息的方法,關注題目、圖例、時空信息等。 ②較為好掌握的史實型問題,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然后為下一環節的學習打好基礎。活動② 教師活動:你能否圍繞“救亡”的時代主題,提出幾個研究問題? 活動預設:學生可能在提出問題方面遇到困難,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如下的問題: 問題①:為什么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 問題②:為什么叫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及時解答) 問題③:北伐戰爭為什么能在較短時間內消滅或打敗數倍于己的軍閥? 問題④:國民大革命為何會失?。繌膰窀锩某膳c敗中我們得出了哪些認識? 學生基于史實的學習和老師的引導進行思考 引導學生學會基于史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活動③ 教師活動1:結合以上材料,分析新三民主義為何能成為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 答案預設:新三民主義明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教師活動2:北伐戰爭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答案預設:①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②堅持徹底地反帝反封建; 教師活動3:從國民革命的成與敗中你得出哪些認識? 答案預設:①應堅持建立統一戰線,堅持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②中國共產黨應武裝斗爭; 學生基于老師提供的材料找到問題的答案 ①通過追問國民大革命中值得探究的幾個問題,深入解讀國民大革命。尤其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為什么要以“國民大革命”來命名這次革命,要充分理解期國民性; ②為學生后續學習第21課做好鋪墊(五)課堂小結與板書設計設計意圖:要給學生們灌輸一種意識,在進行課堂總結的時候,既要進行知識性的總結,也要進行思維素養層面的總結。七、課后反思整堂課通過設計學習任務,層層推進教學,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參與度較高,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探究學習,都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既達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又落實了素養目標。不足之處在于,由于一堂課容量有限,在一些知識點的細節處理上,略顯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