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美術湘美版四年級下冊第2課 變形的魅力——變形人物畫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變形現象,學習變形人物畫的表現方法,發展其想象與個性化創造的能力。過程與方法:導入變形——探討變形——表現變形——欣賞變現——創造變形——評價變形。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養成關注生活、勤動腦、敢創造的學習習慣與生活態度,抒發了與創新、奇思妙想的情感。教學重點:掌握哈哈鏡變形的方法,進行人物變形繪畫。難點:創造有個性的變形人物畫。教學材料準備:FLASH課件、哈哈鏡照片、勺子、氣球、照片、酒瓶、彩紙、彩筆、記號筆、磁力扣。教學過程:導入變形激趣:今天老師給班上幾位同學照了幾張有趣的照片,大家想不想欣賞一下呢?大家看看能不能認出照片上的人。(播放哈哈鏡上的照片)讓我們繼續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請欣賞這幅圖,(播放課件)同學們猜猜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圖?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一張什么樣的圖片?(倒影)為什么大家看不出來是什么呢?(因為變形了)將圖片正過來觀察(課件展示倒過來的畫)3.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變形的魅力》(板書課題:變形的魅力)二、探討變形1..生活中的變形現象非常多,大家想想除了水中倒影還有哪些變形現象呢?( 配合討論課件展示:哈哈鏡,放大鏡、湯勺、氣球、酒瓶、不銹鋼盆……)2.體驗變形過程:請幾位同學上講臺比賽吹氣球,引導學生觀察氣球吹大后表面圖案發生了什么的變形?3.質疑:我們該如何表現變形呢?下面老師想給咱班的一個同學畫張相。(動畫展示繪畫過程)三、表現變形1.繪畫小游戲除了老師畫的這種變形,還有別的形式的變形嗎?下面我們以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一張哈哈鏡作業,比一比哪個組完成的又快又好?(黑板上展示變形作業并講評)2.我們再看看老師又是怎么變得呢?(動畫展示另外兩種變形效果)3.我們再想想剛才看到的幾種變形現象,誰能來說說變形都有哪幾種?小結:第一張照片中間很大,頭頂、下巴都小,看起來像個大氣球,我們就叫它:“向外擴展”(課件展示照片1并在黑板上示范)。第二幅照片中整個人都扭曲了,看起來像水中的波紋,我們叫它“左右扭曲”(課件展示照片2并在黑板上示范)。第三幅照片左右向內壓縮,我們叫它“向內壓縮”(課件展示照片3并在黑板上示范)。4.問題探究:同學們的觀察能力是相當厲害,誰能上臺做一下連線,想象一下下列表現效果用哪種變形方法更合適?飄渺和神秘、粗壯與肥胖、瘦小和精靈等(配合課件圖片欣賞感知)四、欣賞變形。1.比較和分析大師的作品。設問:老師這里還有幾幅美術作品請同學們欣賞一下,你知道他們分別用的是哪種變形方法?2.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課件展示)——波形變化1890年,他開始著手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這套組畫題材范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夸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3.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珍妮》(課件展示)——拉伸變化 莫迪里阿尼利用后印象主義對繪畫空間的限定和立體主義對色彩的限制從事他的繪畫。人物與內部空間一體化,形成一種線條圖案或雕塑式的分枝。運用了原始人刻劃性格的技法,人物的輪廓線流暢而又準確,優美的拉長手法,并沒有怪誕變形的視覺感受。他那個人的、優美的拉長手法,總是使人物的輪廓線流暢而又準確,幾乎覺察不到層次的肉色調子,塑造豐滿而給人以美感的體積。軀干往往是被過份拉長的,但沒有怪誕變形的感覺,反而有種田園詩般的沉靜和優美。4.其實變形有很多種,像漫畫就屬于局部的變形。(配合課件簡單欣賞)(微課繪畫步驟欣賞——先用卡紙剪出形狀,然后根據外面的形狀在里面描畫人物線條和色塊)五、學生作業,老師輔導1.看了這些變形人物,同學們想不想試一試呢?學生上黑板添畫完成變形人物畫。老師強調畫面的變形組織。2.作業要求:根據老師提供的變形圖片為自己或同學設計一個變形形象,要表現出自己的獨特創意。3.自由創作4.播放老師的示范課件供同學們參考。(配上優美的音樂)六、作業展評1.自評:誰愿意來介紹自己的作品?2.他評:你覺得誰的變形畫最有趣?為什么?3.老師總評與課堂小結:同學們還記得老師課前給大家播放的那句話嗎?比比誰最善于觀察。對回答上的同學進行全班性的鼓勵,強調細心觀察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大家:我們也應該向大師學習,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并能夠大膽創造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