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資源簡介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教科書分析與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第一子目“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內容較多,發(fā)生在不同地域進行聯系更為困難的上古時代,相比較而言更值得關注,是本課的重點。
2.難點
亞歷山大遠征后希臘文化與西亞、埃及文化的相互作用;蒙古西征與地域文化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二、內容分析及教學建議
1.本課立意
本課敘述新航路開辟以前,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演變之間的關系。教科書選取兩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兩者客觀上都推動了東西方了解,對亞歐大陸地域文化的發(fā)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亞歷山大遠征后形成的希臘化世界出現了東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規(guī)模、深層次的融合;蒙古西征將亞歐大陸的很大一片地區(qū)置于蒙古統治之下,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
2.子目間邏輯關系
本課選取了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兩大歷史事件,闡述了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演變之間的關系。從排序上看,按時間順序,先講亞歷山大遠征,后講蒙古西征。
3.內容取舍的考慮
新航路開辟以前,能夠讓地域文化發(fā)生比較明顯變化的戰(zhàn)爭雖然相當多,但亞歷山大遠征以及隨后形成的希臘化世界,在客觀上為東西方文化第一次融合提供了平臺,而且融合程度非常高,亞歷山大城成為東西方文化匯合的重要場所。蒙古西征以及隨后引起的東西方直接交往的增加,使馬可·波羅東來成為可能。因此,這兩場戰(zhàn)爭被作為典型案例。
4.關鍵內容表述的說明
第一子目“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著眼于公元前4世紀后期到公元前1世紀,從愛琴海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qū)。
戰(zhàn)爭一直在造成古代文化某種程度的變化。新巴比倫王國征服猶太,將猶太人擄往巴比倫后,猶太人在巴比倫生活了幾十年。波斯征服巴比倫后,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這時,他們的心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同樣,波斯人征服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后,希臘城邦的命運也被改變。亞歷山大用10年時間,從巴爾干半島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與古代所有戰(zhàn)爭一樣,他的遠征一方面造成了無數災難,如: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的財產被劫掠,推羅和加沙被屠城,中亞許多部落被滅絕;另一方面,在客觀上為東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平臺。
亞歷山大生前就試圖利用馬其頓的方法訓練波斯士兵,任用部分波斯人為總督,還與中亞部落首領的女兒結婚,并用波斯的方式處死了曾殺死大流士三世的篡位者,宣布自己才是合法的波斯帝國王位繼承人。他在撤軍回到伊朗后,曾在蘇薩舉行過一次盛大婚禮,娶了波斯前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為妻,他的士兵和將領們也娶了波斯貴族或平民女子為妻。亞歷山大企圖以這些方式融合東西方人民與文化,但他的做法本身就顯示了征服者的權力。
亞歷山大死后,他的將領們瓜分了帝國,建立了馬其頓王國、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國三個主要的希臘化國家。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都是馬其頓人,他們依靠希臘人、馬其頓人和他們建立的希臘人城市進行統治,鼓勵希臘文化在東方的發(fā)展。在他們的鼓勵下,大批希臘人前往東方,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帕加馬成為東方的希臘文化中心,《荷馬史詩》等在亞歷山大城得到抄寫、校勘和研究。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和科學家也在東方從事他們的工作。據稱,阿基米德和歐幾里得等都曾在亞歷山大城工作;阿利斯塔庫斯、希帕庫斯等人的地理學和天文學研究,大多也是在托勒密埃及進行的。東方的上層人士也積極學習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穿希臘服裝,修建體育場健身,用希臘文書寫自己的歷史。
但是,為了統治范圍廣大的東方和數量眾多的當地居民,統治者也不得不接受東方文化。托勒密埃及的統治者把主要由希臘人居住的亞歷山大城作為統治中心,但他們需要裝扮成埃及的法老,舉行埃及法老應當舉行的儀式,支持埃及人修建神廟。那些在東方從事研究的人,也將東方數千年來積累的天文、地理和歷史資料,與希臘人的哲學、宗教以及科學思想結合,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希臘化文化。
但我們必須注意,希臘文化主要在城市和統治階級中傳播,普通民眾并未受到希臘文化太大的影響,而且對于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的統治,他們也并不滿意。《學思之窗》和《史料閱讀》提供的材料,都說明埃及人與希臘人之間相處得并不融洽。《歷史縱橫》介紹的馬卡比起義,則是東方地區(qū)的居民武裝反抗希臘人統治的典型例證。
第二子目“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先介紹蒙古三次西征的概況,然后敘述西征對東西方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和民族遷徙的推動作用,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帶來了地域文化的變化。
教師在教學時,一方面,要注意戰(zhàn)爭對被征服地區(qū)文化發(fā)展造成的巨大破壞作用,以及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適應。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新的文化產生了。
就第一子目而言,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產生了所謂的希臘化文化。雖然這一子目的標題用了“希臘化時代”,但請注意,缺了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中的任何一個,希臘化文化就不可能產生。同樣,沒有蒙古西征造成的東西方交流,不太可能有《馬可·波羅行紀》。《馬可·波羅行紀》記錄的內容與中國自身文獻的記載差別明顯,它體現了當時西方人對東方的觀察和想象。
5.欄目內容設置的考慮
本課導入
《戰(zhàn)場上的亞歷山大》是腓尼基地區(qū)西頓城石棺上的浮雕,該石棺現藏于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浮雕中的亞歷山大正手執(zhí)標槍準備投擲,對面的波斯人雖然也騎在馬上,卻正準備逃跑。浮雕表現了亞歷山大的英勇。教師可以設問:亞歷山大本來是馬其頓國王,為什么他的形象會出現在西頓城的石棺上?由此引入正文,介紹亞歷山大遠征。
歷史縱橫
本課在第一子目設置一則《歷史縱橫》,介紹馬卡比起義的情況。必修教材和其他兩
冊選擇性必修教材都沒有介紹猶太人的具體情況。這則《歷史縱橫》不僅可以補充部分有關猶太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說明希臘人在東方的統治和希臘文化在東方的傳播,并不總是受到歡迎的。
史料閱讀
本課在第一子目設置一則《史料閱讀》,意在補充正文的內容。史料說明,埃及人不歡迎希臘人的到來。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人房屋中安置士兵的行為,即使在希臘人比較多的城市中,也遭遇了當地居民的消極抵抗。
學思之窗
本課在第一子目設置一則《學思之窗》,選取了《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紙文獻》中的一條記載,反映了一個希臘人和一個埃及婦女發(fā)生沖突的情況,要求學生分析,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因為當時,希臘人在埃及是統治者,托勒密王朝對希臘人多有偏袒和照顧,所以這位士兵特別向國王強調,對方是埃及人,自己是希臘人。
思考點
本課《思考點》是有關蒙古西征的,意在引導學生思考蒙古西征對地域文化造成的影響。
6.對本課相關內容的補充說明
古代馬其頓歷史
古代馬其頓位于巴爾干半島北部,面積廣大,資源,尤其是木材和金銀礦豐富,是希臘世界非常重要的原料來源。但在腓力二世之前,馬其頓一直受到邊境游牧民的入侵以及希臘大邦,如雅典、斯巴達等的干涉。腓力二世繼位后,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核心是強化王權。他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公元前338年,騰力二世在喀羅尼亞踐役中擊敗希臘城邦聯軍,隨后建立科林斯同盟,并被選舉為盟主。公元前336年,騰力二世遇刺身亡,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他迅速平息了國內的叛亂,鎮(zhèn)壓了希臘城邦的暴動。公元前334年,他率領軍隊大舉入侵波斯帝國,在10年中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qū)。亞歷山大去世后,馬其頓本土數次易手,最終被安提柯王朝統治,主要區(qū)域包括馬其頓和色雷斯,南方的希臘人城邦也大體承認馬其頓的霸權。從公元前3世紀后期開始,馬其頓連續(xù)與羅馬發(fā)生沖突,至公元前168年滅亡。公元前149年,馬其頓和部分希臘人城邦發(fā)起反羅馬的暴動,后被無情鎮(zhèn)壓。戰(zhàn)后羅馬在巴爾干建立行省,馬其頓徹底失去獨立地位。
亞歷山大城與繆斯宮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進入埃及,隨后朝拜西瓦綠洲。據說他自西瓦歸來后,親自在尼羅河河口規(guī)劃了亞歷山大城。在托勒密王朝時代,尤其是前兩位國王統治時期,亞歷山大城作為埃及的政治中心以及港口城市(亞歷山大城的燈塔被視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迅速發(fā)展起來。作為托勒密王朝的都城,城中部分居民是希臘人,他們享有所謂的公民權和免稅權,但城內也有相當數量的埃及人和其他地區(qū)的人,如猶太人等,這體現了希臘化世界居民與文化的混合特征。希臘人是該城的公民,有自己的議事會和公民大會,不用納稅。當托勒密王室內部發(fā)生沖突時,亞歷山大城的希臘人有時會介入。猶太人也有一定特權。埃及人則被視為被統治者,需要納稅,并且不能參與城市事務。在王國的都城,國王的權力也顯而易見,而且越到后期,王權越強大,城市的權力逐漸被壓縮,最后可能連公民大會都被廢止,城市官員也越來越具有王室官員的色彩。
亞歷山大城是希臘化時代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內除王宮外,最著名的是繆斯官和圖書館。“繆斯宮”的意思是“繆斯圣所”,由托勒密王朝首代君主建立,它和圖書館一樣,都離王宮不遠。圖書館藏書60萬一70萬卷,兒乎包括了古希臘人所有重要的手稿。繆斯宮建筑豪華,有餐廳、講堂和柱廊等。被招募到繆斯官的學者們待遇優(yōu)厚,不用為生計操心,可以專心從事研究。歐幾里得、阿基米德、阿利斯塔庫斯、希帕庫斯、埃拉托斯提尼等,都曾經在那里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獲得了諸多重要成果,如:歐兒里得的《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物理學和數學著作;埃拉托斯提尼最早意識到地球是球體,并認為如果從伊比利亞一直向西航行,也能到達東方;《荷馬史詩》在那里經過校勘,才有了我們今天讀到的定本。這些成就,尤其是數學、地理學和天文學等方面的成就,是建立在東方學者數千年來的觀察和積累的資料基礎之上的,體現了希臘化文化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特點。猶太人斐洛的哲學理論,把猶太教神學與希臘哲學融合起來,為后來基督教的神學奠定了基礎。托勒密埃及晚期,因為政治斗爭和托勒密埃及的衰落,帕加馬和安條克等新的文化中心崛起,亞歷山大城逐漸衰落,但直到羅馬時代,它仍是東方重要的文化中心。蒙古三次西征
蒙古汗國建立后,在向南方發(fā)展的同時,還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西征,兵鋒遠及中亞、西亞乃至東歐,極大地改變了歐亞內陸的政治格局,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在大規(guī)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首先收服了臣屬于西遼的畏兀兒和哈刺魯,并于1218年,擊敗并捕殺篡奪西遼帝位的乃蠻王子屈出律,將勢力范圍伸展到中亞,與原為西遼屬國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古國花刺子模相鄰。由于花刺子模邊將殺害了蒙古所遣商隊,劫掠其財物,國王摩訶末又殺死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使臣,成吉思汗決定興兵復仇,遂于1219年大舉西征。蒙古軍很快攻占了花刺子模的大部分城市,摩訶末逃到里海中的島上,不久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率軍東返。此前由哲別、速不臺統領的一支蒙古軍追擊摩訶末不獲,由波斯越過高加索山進入欽察草原和黑海北岸,擊敗了斡羅思諸國王公與欽察人的聯軍后退兵,與成吉思汗會師,一同東歸。
滅亡金朝以后,蒙古貴族發(fā)動了第二次西征。1235年,大汗窩闊臺下令征討欽察、斡羅思方向的未服諸國,命宗室、貴族都派出長子參加西征,由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子拔都擔任統帥。蒙古軍由欽察進入俄羅斯平原,相繼攻滅也烈贊、莫斯科等公國或城市,又分兵征服高加索山和黑海以北欽察、阿速諸部。1241年,蒙古軍分兵兩路繼續(xù)西征歐洲諸國。北路進攻孛烈兒(今波蘭),在里格尼茨(在今波蘭西部)擊潰孛烈兒和捏迷思(德意志)諸侯聯軍,轉而南下同南路軍會合。南路軍進攻馬札兒(今匈牙利),攻占其都城,前鋒追擊馬札兒國王別刺四世直至亞得里亞海畔。1242年,窩闊臺死訊傳到西征軍中,拔都始收兵東返。此次西征給歐洲各國造成極大震動。教皇英諾森四世和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先后派遣教士普蘭諾·加賓尼和威廉·盧布魯克出使蒙古,希望與蒙古達成和議并傳教,但均未果而歸。
13世紀中葉,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命其三弟旭烈兀西征波斯以西未服諸國。旭烈兀西征的對象主要有二:一是祃拶答而地區(qū)(今伊朗馬贊德蘭省)由伊斯蘭教亦思馬因派建立的宗教政權木刺夷國,二是都于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漢文史籍稱其為“黑衣大食”)。1256年,蒙古軍滅木刺夷國。1258年,蒙古軍攻陷報達,殺死阿拔斯王朝末代哈里發(fā)謨斯塔辛,并縱火屠城。此后,旭烈兀繼續(xù)西征敘利亞,但不久得知蒙哥死訊,遂率主力部隊返抵波斯。留駐敘利亞的蒙古軍被埃及軍隊擊敗,西征結束。
蒙古三次西征兵鋒所及之處,生靈涂炭。蒙古西征給被征服地區(qū)帶來一場浩劫,但同時也打通了中西往來的道路。中亞、西亞各族人陸續(xù)東來,使元朝時期的民族狀況更加復雜,對中國,這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問題解答
1.學思之窗
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
解題關鍵
讀懂這段材料,厘清沖突雙方的身份,了解沖突原因。
思路引領
注意當時埃及被托勒密王朝統治。托勒密王朝的君主是馬其頓人,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都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但大部分居民是埃及人,他們是被統治者。
答案提示
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是馬其頓人。托勒密王朝讓希臘人充當士兵,給了他們一系列特權,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成為埃及的統治者。與此相反,埃及人是被統治者,是與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不同的異族,所以這個希臘人試圖利用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從國王那里獲得有利的判決。
2.思考點
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解題關鍵
認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進一步了解蒙古西征和蒙古四大汗國的史實,特別是蒙古西征的后續(xù)影響。
思路引領
蒙古西征對相關地區(qū)地域文化的影響,從長時段來看并不是特別明顯和持久。但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戰(zhàn)爭、移民和宗教傳播。
答案提示
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的影響可分兩大地域來看。一是對中亞和西亞的影響。這些地區(qū)的主要變化包括:(1)伊斯蘭文明受到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不過后來又逐漸恢復了。(2)一批蒙古人(主要是軍隊)移居至此,致使該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但他們的后裔逐漸被當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二是對中國的影響。這里的主要變化包括:(1)大批中亞、西亞移民來華,成為“色目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滅亡后,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與漢人融合。(2)基督教、伊斯蘭教在中國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元朝滅亡后,基督教的影響基本消失,但伊斯蘭教的影響得到部分延續(xù)。(3)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特別是對西方的了解有明顯增加。
3.問題探究
同樣是通過戰(zhàn)爭,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區(qū)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臘文化,羅馬人本
來是勝利者,為什么也甘愿學習希臘文化?查找資料,看看羅馬人如何借鑒希臘文化,并談談你對賀拉斯這句話的理解。
解題關鍵
被征服者向征服者學習這一點容易理解,畢竟自己戰(zhàn)敗了,對方比自己有長處,但戰(zhàn)勝者向戰(zhàn)敗者學習的原因,需要解釋。
思路引領
與本書第6課結合起來,并結合希臘和羅馬的歷史,才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注意賀拉斯話中的幾個關鍵詞:“野蠻的征服者”“粗鄙的拉丁姆”“藝術”。征服者自身的文化比較落后,他們只是依靠武力在戰(zhàn)場上打敗了敵手,但為了鞏固統治,他們還需要學習先進的文化。
答案提示
當羅馬征服希臘時,希臘人已經創(chuàng)造了非常輝煌的文化,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無不領先于羅馬人。羅馬雖然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興起,并且在公元前2世紀征服了希臘,成為地中海的霸主,但自己在文化上無太大成就,他們的文化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進入繁榮時期。羅馬人意識到,要真正統治希臘,必須像他們在戰(zhàn)場上不斷學習他人的戰(zhàn)斗技術一樣,學習希臘的文化。所以羅馬人主動向希臘人學習。從公元前3世紀起,羅馬人廣泛學習希臘語,并且學習希臘人的哲學、藝術和辯論術,連他們的歷史最初都是用希臘文書寫的。羅馬人不但在戰(zhàn)場上打敗了希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開始超越希臘文化,這才實現了羅馬帝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這說明只有相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哪怕是所謂的勝利者,也只有從戰(zhàn)敗者那里汲取長處,才能真正取得勝利。
4.學習拓展
查閱資料,了解上述觀點有何歷史依據。
解題關鍵
了解蒙古的征服戰(zhàn)爭,主要是三次西征的歷史影響。
思路引領
查閱資料時重點了解以下幾方面內容:(1)歐亞大陸中部和東部地區(qū)政治格局的變化;(2)民族的遷徙和交融;(3)宗教的傳播;(4)中西之間頻繁的人員往來。
答案提示
蒙古征服戰(zhàn)爭的歷史影響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被征服地區(qū)在戰(zhàn)爭中受到嚴重破壞,歐亞大陸部分地區(qū)的政治格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另一方面,戰(zhàn)爭在實際上消除了諸多政權彼此的疆界,這使得中西之間的人員往來更加頻繁,不同地域文化的傳播和交融也得到發(fā)展。
四、圖片說明
1.戰(zhàn)場上的亞歷山大
這是出土于今黎巴嫩、現藏于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的石棺上的浮雕。石棺造于公元前4世紀,上面的浮雕表現了亞歷山大與波斯人作戰(zhàn)的情景。這位大王頭戴獅皮盔(那是赫拉克勒斯的標志),右手高舉,似在準備投擲標槍刺向對手,波斯人則神色倉皇,準備逃跑。浮雕揭示了馬其頓能夠征服波斯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國王,亞歷山大總是沖鋒在前。
這具石棺是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由于德國和奧斯曼帝國在一戰(zhàn)前結成了同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到訪奧斯曼帝國,希望獲得這具石棺,蘇丹竟然答應了。但當年的博物館館長,也是這具石棺的發(fā)現者和博物館的建立者奧斯曼·哈姆迪·貝非常憤怒,他聲稱石棺價值連城,除非裝載石棺的車子從他的尸體上碾過去,否則別想把石棺運走。蘇丹被迫放棄了這個打算。自那以后,石棺就一直
留在伊斯坦布爾。
2.《亞歷山大大帝和波魯斯》(油畫)
這幅畫出自17世紀法國畫家勒布倫之手,現藏于盧浮宮。從畫面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亞歷山大騎在馬上,對手已經受傷,聽候發(fā)落。據稱,當亞歷山大詢問波魯斯希望得到什么樣的待遇時,波魯斯回答:“像國王一樣。”亞歷山大被他的氣度震撼,不僅保留了他的王位,還將周邊的部分地區(qū)送給他,使他成為旁遮普的統治者。亞歷山大離開印度后,波魯斯仍然試圖維護亞歷山大的利益,后被馬其頓人刺殺。但在印度文獻中,并無有關波魯斯的記載。
3.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臘化世界
這幅地圖大體描繪了公元前275年左右希臘化世界的政治狀況。到公元前275年,希臘化世界大體形成了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埃及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塞琉古王國雖然已經失去對印度河流域的控制權,但仍是三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馬其頓王國顯然最小;托勒密埃及因為相對孤立,便于防御,也比較安全。后來,伊朗高原上興起了帕提亞,小亞細亞興起了帕加馬,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在羅馬保護下取得獨立,塞琉古王國僅能保留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地區(qū)。公元前168年,馬其頓王國被羅馬吞并;公元前1世紀中期,塞琉古王國在經歷多年的內戰(zhàn)與羅馬的打擊后,變成了羅馬的行省。只有托勒密埃及茍延殘喘。公元前31年,在阿克興戰(zhàn)役中,埃及與羅馬將領安東尼的聯軍被屋大維擊敗。次年,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先后自殺,埃及成為屋大維的私人領地。希臘化時代結束。
4.托勒密埃及的統治者
請注意,這位法老是托勒密埃及的國王,是一個馬其頓人,但他頭上的王冠是古埃及法老式的。這既體現了兩種文化在埃及的共存,也說明埃及傳統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時代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統治埃及的馬其頓人,戴上了埃及傳統的王冠,反映了希臘化時代兩種文化的融合。
5.蒙古軍隊西征示意圖
本圖是在綜合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繪制的,大致以13世紀前中期為背景,繪出了蒙古三次西征的主要路線。同時,地圖還標出了稍后形成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大致位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庆安县| 兴和县| 奉节县| 呼和浩特市| 漯河市| 鹤庆县| 亚东县| 同仁县| 嵊州市| 乌恰县| 卓尼县| 东兰县| 资溪县| 曲松县| 伊宁市| 兖州市| 壶关县| 普宁市| 财经| 柘荣县| 庆城县| 原平市| 东明县| 怀化市| 兴安县| 巴塘县| 深水埗区| 文安县| 招远市| 信丰县| 大丰市| 新巴尔虎右旗| 合山市| 邹平县| 霍城县| 寻乌县| 湟源县| 宁晋县| 仙居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