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教學設計《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①了解“一五”計劃,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②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是人教版2018年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4課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了解了一個新建國家各個方面都尚且處于初級階段,百廢待興,急需進行發展,這為過度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了解一五計劃、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等重要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一五計劃發生的基本線索,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運用史料分析一五計劃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理解一五計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本課,感知黨和政府在經濟和民主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努力,加深對黨和政府的擁護。(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一五”計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教學難點:“一五”計劃實行的必要性;1954年憲法的性質。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比較活躍,經過一年多歷史學科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但學生對于經濟方面問題不易理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要通過補充一些數據資料,比較直觀的引導學生去探究理解。本節課講授時正值兩會召開之際,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有一定了解。但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沒有切身感受,這就需要在授課中結合生活實際,向學生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我國政治形態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導入新課】展示一五計劃視頻,引入第4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出一五計劃來進入本課。【整體感知】壹: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貳: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讀課標 明確目標 培育素養】【新課教學】【壹】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一)問題探究1:毛澤東的這段話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現狀?(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史料展示建國后現狀是我國是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再展示五十年代中、印、美鋼和電產量比較,得知中國迫切需要進行工業化建設,通過史料、表格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我國怎樣改變現狀?(二)問題探究2:分析餅狀圖,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效信息?(設計意圖)學生分析餅狀圖,可以明確的看到一五計劃的特點是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和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分不開的,通過分析歸納餅狀圖,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三)問題探究3:我國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材料一 要想大力發展輕工業,要使工業給農業以更大的支持,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須優先建立和發展鋼鐵冶金、有色金屬、機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業。……當時中國出于經濟建設、外交便利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采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上也必然趨附于蘇聯的優先發展重工業道路。——林捷燕、《新中國“一五”計劃的工業強國夢探討》材料二 促成當時中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朝鮮戰爭所導致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此后西方對中國的封鎖禁運,也使建立獨立工業體系的要求更迫切。——武力、溫銳《1949年以來中國工業化的“輕、重”之辨》(設計意圖)史料展示,分析出一五計劃我國集中主要力量發展中工業的原因有:人民迫切要求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借鑒蘇聯的成功經驗;加強國防實力,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四)問題探究4:一五計劃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設計意圖)展示一五計劃成就示意圖學生根據示意圖結合教材,可以分析歸納出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為一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路(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青藏、川藏、新藏公路)、四工廠(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廠建成投產、沈陽第一機床廠飛機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示意圖,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過渡: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五)問題探究5: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又有何意義?品種 1957年產量 比1952年增長鋼 535萬噸 296%煤 1.3億噸 96%原油 146萬噸 235%發電量 193.4億度 165%糧 1.95億噸 19%棉 164萬噸 26%(設計意圖)展示一五計劃后各項產品產量、增幅示意圖,學生閱讀表格,可以看到一五計劃開始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通過歸納表格,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六)問題探究6:素養提升:結合所學,我國為什么能超額完成“一五計劃”?(設計意圖)學生結合前面所學,分組討論一五計劃超額完成的原因,通過分組討論學生可以自主表達觀點,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過渡: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貳】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問題探究1:觀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視頻,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設計意圖)學生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可以得到的有效信息是人大代表具有廣泛代表性、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會選舉國家領導人,通過視頻學生了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內容,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二)問題探究2: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節選內容,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設計意圖)圖文史料展示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分析后可以得知憲法反映人民利益、規定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以國家根本大法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知1954年《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臨時憲法作用宣告結束),通過憲法分析,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三)問題探究3: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有何意義?(設計意圖)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四)知識拓展:兩會(設計意圖)了解兩會,拓展知識,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一年一度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兩會”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會議。搜集資料,談談你對“兩會”的認識。壹: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貳: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這一課開始了我國工業化的歷程,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并且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在開篇環節通過視頻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在講授新課環節,通過三個子目來講本課內容進行教授,通過自主學習、問題探究、素養提升、拓展延伸等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層層剖析,深入淺出。通過材料,給學生以震撼,體會到中國當時的落后,使學生認識到要改變工業落后的狀況,必須發展本國的工業。本課做到了重點突出,重點講述了“一五”計劃的成就,有效地進行了前后的對比,說明了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有效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認為民主法制建設與經濟建設,并駕齊驅,沒有采用傳統的“保駕護航”。因為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