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名稱:《重復的魔力》姓名: 工作單位:學科年級: 七年級美術 教材版本: 蘇教版一、教學內容分析(簡要說明課題來源、學習內容、這節課的價值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重復的魔力》一課,選自江蘇少兒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 美術》七年級下冊第7課,作為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屬“設計 應用”領域。重復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重復構成也是平面構成中最簡易和最常見的一種構成,適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并對該領域后面幾課(漸變構成、分解構成等)的學習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通過本教材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現代設計的方法,拓展學生藝術視野,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本課分2課時,此教學設計為第1課時,主要學習完全重復構成,第2課時主要學習非完全重復構成(漸變構成、分解構成等)。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要從生活中的重復現象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種重復現象,認識到重復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體會重復產生的秩序美、規律美、統一美,然后進一步分析并歸納出重復構成的組成要素和設計制作方法,最后結合生活實踐,指導學生設計一件重復構成作品,讓學生感受重復構成的設計過程和制作特點,通過自身的動手體驗,啟發學生認識重復構成的藝術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并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二、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出一個整體描述)認知目標:感受重復構成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形式美感,了解重復構成的組成要素和變化形式。技能目標:學習和掌握重復構成的設計方法,利用剪貼、手繪等方法,設計制作有趣的重復構成作品。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與體驗,開拓藝術設計思路,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和善于表現的能力,體會創造的樂趣。三、學習者特征分析(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最好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征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初一的學生經過系統的美術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的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對于本課所要講授的重復構成內容,也具備感性認識的能力。特別是第十三冊《物品上的花廊》一課中,學生通過學習已經了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圖案,這對理解本課中的教學重點——重復構成的骨式很有幫助。此學段的學生很喜歡自己創作,但由于想象力的匱乏,較難設計出構思新穎、個性鮮明的作品,而且學生在藝術感知、形象思維及創新意識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不過,此學段的學生充滿活力、朝氣蓬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既有條件下,本課教學應順應學生的認知和求知欲望,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將學生創新思維轉化為成果。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在新課程理念下,平面設計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課,在教學中應注意探究、討論、協作等因素,構建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五、教學重點及難點(說明本課題的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重復構成的特點和組成要素,分析重復構成的設計方法和表現形式。教學難點——拓展學生思維,進行平面構成造型的構思和實施,挖掘并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六、教學過程(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節及所需的資源支持、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1.帶著問題欣賞教師展示音頻和視頻,請學生仔細觀察。(1)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誦讀論語》片段(2)“恒源祥”廣告。問題:(1)剛才的音頻與視頻在形式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2)這些重復的現象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1、學生仔細觀察:(1)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誦讀論語》片段(2)“恒源祥”廣告。2、回答問題:(1)剛才的音頻與視頻在形式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2)這些重復的現象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通過欣賞與觀察,學生切身感受到了重復現象給人視覺和聽覺上的強烈沖擊力,教師順勢揭示課題——重復的魔力。二、感受領悟1.觀賞重復——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重復現象。(圖1—圖3) 圖1 圖2 圖3 2.尋找重復——舉例自然界還有哪些重復的現象。3.思考重復——教師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復原理設計的物品,讓學找出其中重復的元素,并請學生思考:這里的重復是否還是自然現象?(圖4—圖7) 圖4 圖5 圖6 圖74.再找重復 ——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重復構成,加強對重復構成的理解和深化,對重復構成與生活的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感悟到了重復構成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1.觀賞重復——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重復現象。(圖1—圖3)2.尋找重復——舉例自然界還有哪些重復的現象。3.思考重復——教師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復原理設計的物品,讓學找出其中重復的元素,并請學生思考:這里的重復是否還是自然現象?(圖4—圖7)4.再找重復 ——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重復構成,加強對重復構成的理解和深化,對重復構成與生活的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感悟到了重復構成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通過欣賞,學生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許多重復的現象,情緒受到感染。從重復現象中尋找規律,歸納出重復構成的設計方法,從而創造出許許多多的重復構成作品,重復構成的物品在生活中幾乎涉及到了人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既方便又美化了我們的生活。三、探究歸納1.學習要素:重復構成的兩個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格2.理解要素:展示重復構成范作若干張,請學生找出其中的基本形和骨格,加深學生對基本形和骨格的理解。(圖8—圖9)圖8 圖93.觀察圖片,化解難點:展示重復構成圖片(圖10—圖12),請學生賞析,并引發他們的興趣。請學生分析思考:相同的基本形,為何會擺出不同的重復構成? 圖10 圖11 圖124.游戲探索:以“豆子”為單元形,設計一個重復構成,看哪一組的設計與眾不同。學生自由分組,躍躍欲試,經過合作交流,以自己為單元形,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重復構成,帶領學生分析:自己變化了那個要素?如何變? 1.學習要素:重復構成的兩個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格2.理解要素:展示重復構成范作若干張,請學生找出其中的基本形和骨格,加深學生對基本形和骨格的理解。(圖8—圖9)3.觀察圖片,化解難點:展示重復構成圖片(圖10—圖12),請學生賞析,并引發他們的興趣。請學生分析思考:相同的基本形,為何會擺出不同的重復構成?學生分析回答后教師總結:4.游戲探索:以“豆子”為單元形,設計一個重復構成,看哪一組的設計與眾不同。學生自由分組,躍躍欲試,經過合作交流,以自己為單元形,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重復構成,帶領學生分析:自己變化了那個要素?如何變? 單元形和骨格都完全重復的構成叫完全重復構成。相同的基本形,可以通過變化它的方向和骨格排列等來獲取不同式樣和風格的重復構成。四、創作體驗1.教師選取用剪貼方法和手繪方法制作的重復構成作品各一件,讓學生感受并分析不同制作材料和方法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效果。請學生分析它們的制作方法,特別是基本形的復制這個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才能既快又好?學生說出方法后教師配合必要的演示,以加深學生的理解。2.學生開始分組合作,運用自己搜集的材料,做重復排列構成作品一件,手法不限。教師巡回輔導,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新穎的設計,對制作有困難的學生予以及時的輔導和幫助。 1.學生感受并分析不同制作材料和方法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效果。分析它們的制作方法,特別是基本形的復制這個環節,思考:怎樣做才能既快又好?2.學生開始分組合作,運用自己搜集的材料,做重復排列構成作品一件,手法不限。 學生說出方法后教師配合必要的演示,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巡回輔導,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新穎的設計,對制作有困難的學生予以及時的輔導和幫助。五、展評交流1.學生自評: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到前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作品的構思和手法特點。2.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互評,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討論,按提出的評議標準進行互評:(1)是否突出了重復構成的特點(2)構思是否合理,創意是否巧妙(3)是否易于識別并能使人產生深刻印象3.教師適當點評、歸納,并從作品創意、色彩搭配、制作工藝等方面給予獎勵。 1.學生自評: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到前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作品的構思和手法特點。2.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互評,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討論,按提出的評議標準進行互評:(1)是否突出了重復構成的特點(2)構思是否合理,創意是否巧妙(3)是否易于識別并能使人產生深刻印象 在作業評價方面,采用了自評、互評、眾評、師評等多種方法,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并且抓住學生每一個閃光的地方,對他們進行適時的鼓勵,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自豪感,教學效果比較理想。六、延伸拓展1.讓學生欣賞藝術家們作品中的重復(圖14--圖15),鼓勵學生課后嘗試運用電腦軟件進行重復構成設計。 圖14 圖152.多媒體播放建國五十年閱兵式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暢談感受:整齊、威嚴、有氣勢等。教師總結:這是一種動態的重復美,這種美不僅帶給我們威武壯觀、震撼人心的氣勢,更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動態的重復還有很多,如: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我們每天做操時整齊劃一的動作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通過今天的學習之后,相信我們會對它們有一個全新的感受和認識。另外,在重復構成的基礎上還有更多更有趣的構成形式,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一步認識。 1.學生欣賞藝術家們作品中的重復(圖14--圖15),學生課后嘗試運用電腦軟件進行重復構成設計。2.多媒體播放建國五十年閱兵式的視頻資料。學生暢談感受。 這是一種動態的重復美,這種美不僅帶給我們威武壯觀、震撼人心的氣勢,更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動態的重復還有很多,如: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我們每天做操時整齊劃一的動作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通過今天的學習之后,相信我們會對它們有一個全新的感受和認識。另外,在重復構成的基礎上還有更多更有趣的構成形式,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一步認識。七、教學評價設計(創建量規,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1.學生自評: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到前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作品的構思和手法特點。2.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互評,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討論,按提出的評議標準進行互評:(1)是否突出了重復構成的特點(2)構思是否合理,創意是否巧妙(3)是否易于識別并能使人產生深刻印象3.教師適當點評、歸納,并從作品創意、色彩搭配、制作工藝等方面給予獎勵。八、板書設計(本節課的主板書)賞(欣賞) 找(尋找) 思(思考) 《重復的魔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衣食住行) 探(探究) 創(創新) 評(評價)九、實踐反思 可以從如下角度進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初一的學生經過系統的美術學習, 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的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對于本課所要講授的重復構成內容,也具備感性認識的能力。特別是第十三 冊《物品上的花廊》一課中,學生通過學習已經了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圖案, 這對理解本課中的教學重點——重復構成的骨式很有幫助。 此學段的學生很喜歡自己創作,但由于想象力的匱乏,較難設計出構思新穎、個性鮮明的作品,而且學生在藝術感知、形象思維及創新意識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不過,此學段的學生 充滿活力、朝氣蓬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既有條件下,本課教學應順應學生的認知和求知欲望,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將學生創新思維轉化為成果。 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在新課程理念下,平面設計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課,在教學中應注意探究、 討論、協作等因素,構建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做到了引導者的身份,積極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教師設定的各個活動內容,自己去尋找和發現, 找出規律并自己去創造, 真正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法,不僅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而且創作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創作風采。在作業評價方面,我采用了多種方法,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并且抓住學生每一個閃光的地方,對他們進行適時的鼓勵,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自豪感,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此外,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資源,豐富多彩的圖片和錄像內容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也以其多樣性和直觀性深深吸引著學生并使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多媒體在美術課堂運用中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在學后交流合作,思維被拓展,創意被激發,情感被升華,創作了一幅幅造型好、創意妙的作品,課堂成了學生的創想天地,也讓他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