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考點講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考點講練(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高頻考法精講精練
【10個高頻考法精講+19個高頻考題精練】
【高頻考點一】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
1.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少數社會上層精英壟斷社會管理,出現最高統治者——王。
2.出現社會分工,農業和手工業分離,部分手工業生產專業化。
3.出現都邑性質的城市,并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出現王所管轄的區域性政體和凌駕于全社會之上,具有暴力職能的公共權力——國家。國家是文明形成的本質特征。
【考法】多以文字材料展示某一古遺存的某些現象,設問這些特征說明了什么問題。常見角度有:通過墓葬陪葬品的多寡來判斷是否有明顯的階級分化。
【例題講解】
(2023·遼寧·模擬預測)
1.據考古研究,山西陶寺遺址已具有完備的都城功能,陶寺遺址不僅展示了豐富的物質文明成果,也呈現出了距今4000年左右古人的精神世界。據下圖可推知( )
A.隨葬品種類差異巨大 B.陶寺已經成為文明核心
C.社會已出現貧富分化 D.夏都城在此基礎上建成
(2023秋·甘肅慶陽·高一校考階段練習)
2.下表為學生進行“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性學習收集的史料,下列選項中史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料 結論
A 位于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多年的七音孔骨笛 原始社會已經產生禮樂制度
B 龍山文化時期的許多遺址都發現了大量的陶器堆群 個體手工業大量出現
C 良渚古城核心區分為宮廟區、王陵及貴族墓地區、行政管理區和貴族居住區等高等級功能區 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D 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缽、豆、鼎、鬲、尊、盆、器、蓋、杯缸等器皿 已進入青銅時代
A.A B.B C.C D.D
【高頻考點二】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或圖片材料呈現,強調描述中華文明起源某一特點的表現,問該特點是什么;多遠起源和多元一體考察更加高頻。
特點 表現
多元起源、滿天星斗 強調多個不同地域
中原核心 強調最終匯聚于黃河流域,且中原文化較為先進
多元一體 強調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鑒,有相似特征
不平衡性 強調不同區域的文化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例題講解】
(2023秋·江蘇蘇州·高一統考開學考試)
3.20世紀90年代,考古學家嚴文明提出,中國史前時代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經濟文化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分層次聯系(東夷、百越等文化處于第二或第三層,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如下圖所示)。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
A.本土性 B.多樣性 C.連續性 D.獨立性
(2023秋·重慶北碚·高一西南大學附中校考期末)
4.重慶巫山大溪文化早期受到了來自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晚期向北、向東發展,不僅分布范圍擴大,而且在擴張的過程中與相鄰的原始文化匯合,形成一些新的文化類型(如表)。大溪文化的發展演變表明( )
區域 類型 期別 川東鄂西 洞庭湖流域 漢水下游 漢水中游 鄂東
早期 關廟山 丁家崗 油子嶺
晚期 大溪 劃城崗 譚家嶺 曹家樓 螺螄山
A.石器時代各原始文化間交流頻繁 B.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原始文明
C.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D.長江流域成為中華文明核心區域
【高頻考點三】西周統治
【考法】分封制的影響
(1)總體影響:對我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疆域奠基具有重要
(2)細分影響
①改變了商朝內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聯盟關系。
②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集中,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現了飛躍。
③加強各地區文化交流,促進了人們的心理認同。從而促進對華夏文明的認同/為華夏民族的形成提供條件。
(3)對后世的影響
①對西周之后的中國古代:宗法權力有利于基層管理。
②宗法觀念體現在忠孝、品德、重男輕女、家譜族譜、重倫理輕科學等方面。
【例題講解】
(2023秋·四川廣元·高一廣元中學校考階段練習)
5.西周建國之初,周王室并未能實際掌握四方蠻夷之地,但在推行分封制后,周王室基本上控制了華夏文化周邊的蠻夷之地。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實現了中央集權統治 B.加強了西周的君主專制
C.阻礙了中華民族融合 D.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傳播
(2023秋·山東·高二校聯考階段練習)
6.西周時期姬姓諸侯國多數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經濟富庶或戰略要地,不僅承擔控制四方的任務,而且在空間上與非姬姓諸侯國形成分割之勢。與商王朝的內外服制度相比,西周( )
A.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B.便利了對諸侯的直接管轄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確立 D.擴大了王朝的統治范圍
【高頻考點四】史料實證:各類史料的價值
【考法】“孤證不立”,有多個史料相互印證的內容往往可以被認為是可信的。遺跡和出土文物作為實物史料,可以印證傳世的文獻史料的真實性。
1.文獻史料
(1)文獻史料中的第一手史料,如甲骨文、銘文中的記載,當事人的檔案、日記等,相比較其它的史料更具真實性。
(2)歷史文獻是第二手史料,是對歷史的客觀記載,能比較全面的反映歷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視角、方法、素養等諸條件的限制,史家的論述也會存在錯誤。
2.實物史料本身是直接的歷史證據,足以彌補文獻的空白;但作為實物史料的遺跡、遺物未必能反映歷史的全貌和原貌。
3.口述史的重要性與危險性并存;口述者的記憶、知識程度、個人情感等都會影響到史料的真實性。
4.文學作品絕非信史,作品中的史實,通常以間接的、夸張的、局部的、變化的等諸多形式來表達;但可以把它看成作者所處時代和作者本人思想、實踐的反映。
5.神話雖然不是歷史,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歷史,而且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古老歷史往往都離不開神話。
【例題講解】
(2023秋·遼寧大連·高一校聯考階段練習)
7.如表為不同史籍中關于啟繼位一事的歷史記述。根據“孤證不立”的史學研究方法,能夠被認定的共同的史實是( )
記述 出處
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史記·夏本紀》
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戰國策·燕策一》
A.啟繼位建立了夏朝 B.禪讓制遭到了破壞
C.禹死后其子啟繼位 D.世襲制遭到了破壞
(2023秋·甘肅天水·高一天水市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
8.目前關于夏朝的情況主要從文獻記載中了解,一些記載還帶有傳說性質。但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二里頭遺址對應于古代文獻記載的夏代后期到商代初年,是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遺址。這主要反映了( )
A.先秦文獻記載沒有可靠性 B.出土文獻材料的關鍵性
C.考古與文獻互證的必要性 D.考古遺址研究的重要性
【高頻考點五】先秦時期的華夏文明認同
【考法】西周之后,華夏禮樂文明日益完備,與周邊民族差距不斷拉開,從而助長了華夏族文明的優越感。至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出現了重要變化。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部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認為民族關系并非固化不便,而是“性相近,習相遠”的關系。通過學習華夏禮儀文化可以“以夷變夏”。春秋戰國時期也存在華夏族吸收借鑒“夷”的現象,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例題講解】
(2023秋·江西南昌·高一統考階段練習)
9.春秋戰國時期,“夷夏之防”已不再被強調,這一時期有關夷夏關系的記述也逐漸側重言語、飲食、風俗等民族差異問題。這一現象反映出( )
A.華夏認同觀念日漸增強 B.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C.中華文化顯現多元特色 D.華夷間政治聯系日益密切
(2023秋·黑龍江哈爾濱·高一哈爾濱三中校考階段練習)
10.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將周邊的楚、越等國視為“戎狄”或“蠻夷”,經過長期的交往,到了戰國以后,這些原本的“蠻夷”也被視為華夏的一部分。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
A.民族矛盾不斷加深 B.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形成
C.兼并戰爭十分頻繁 D.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
【高頻考點六】百家爭鳴形成的社會環境和核心問題
【考法】
政治因素 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 核心問題是如何治國(德治、仁政,法治,無為而治),還有人性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
經濟因素 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文化因素 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來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
學術自由因素 他們雖從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但是他們并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例題講解】
(2023秋·山西太原·高一太原五中校考階段練習)
11.如表反映出春秋戰國的時代主題是( )
學派 主張
儒家 以德治國: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國:遵從規律,無為而無不為
墨家 以愛治國:互愛互助選賢任能爭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國:制定法律、制裁民眾不法行為穩定社會
A.重建政治秩序 B.變革政治制度 C.發揚民本思想 D.構建官僚政治
(2023秋·四川成都·高二成都七中校考階段練習)
12.春秋以后,官書已經散入民間。在這以前,由于王室壟斷,書籍的閱讀范圍受到嚴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階層也已能夠讀到王室圖書。據《史記)載,孔子“西觀周室(的書籍),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這一變化( )
A.表明周王室通過禮賢下士來挽救統治 B.有利于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C.說明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影響廣泛 D.反映禮崩樂壞現象日益普遍
【高頻考點七】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考法1】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意義
1.疆域奠定:集全國之力北與匈奴,開拓東南及南方邊疆.
2.大一統觀念:廢除了各諸侯國之間重重關隘及限制,遷徙舊貴族,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
3.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鞏固大一統,整合了天下的經濟政治秩序,確立了大一統格局,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觀念的形成。
【例題講解】
(2023春·陜西漢中·高二統考期末)
13.有學者在論及“中國”一詞的淵源時表示,直到秦統一,“中國”二字才代表一個具有明確政治制度的龐大帝國和明確地理區域的廣大國土和民眾;更重要的是,“大一統”觀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產生了融合智慧與發展共同文化的偉大理想。該學者意在強調秦的統一( )
A.開創了多民族國家治理模式 B.重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C.確立了古代中國的基本疆域 D.強化了華夏認同的心理基礎
(2023秋·福建廈門·高一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校考階段練習)
14.盡管今天所有的中國居民都可以追溯為“中國人”,這個詞匯對于前帝國時期卻是不恰當的。公元前3世紀,秦的征伐把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這表明秦的統一( )
A.促使華夏族形成 B.推動了民族交融
C.增強了國家認同 D.消除了六國隔閡
【考法2】秦朝中央集權的制度優勢,可以讓秦朝“集中力量辦大事”。
(2023秋·遼寧·高一校聯考階段練習)
15.秦統一前后,先后修建了靈渠、長城、都江堰、鄭國渠;在大興建設的同時,秦始皇還迅速完成了對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統一。秦始皇取得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建筑技術領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進交流
C.秦勞動力資源豐富 D.中央集權制度確立
(2023秋·湖北孝感·高一校聯考階段練習)
16.秦統一后,秦政府實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如強行遷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至咸陽,后又向麗邑(今陜西臨潼)、云陽(今陜西淳化)、北河(今內蒙古中部)、榆中(今陜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萬戶,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秦政府這些舉措順利實施主要是因為( )
A.關中地區經濟的繁榮 B.法律體系的完備
C.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D.馳道交通的發達
【高頻考點八】漢代王國問題
【考法1】漢初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歷史教訓,推行郡國并行制,導致嚴重的王國問題,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時通過“推恩令”的極大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使其無力與中央對抗。
【例題講解】
(2023秋·安徽·高一校聯考階段練習)
17.漢高祖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設立三公九卿 B.推行與民休息政策
C.頒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進行變法
(2023秋·江蘇南通·高一海安高級中學校考階段練習)
18.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這一天,漢河間獻王諸多成年兒子同時被封為列侯(如下表),列侯所轄土地在原河間國故地。結合所學推知,他們被分封主要是因為( )
侯國名稱 列侯姓名 在位時間
旁光侯 劉殷 前126—前117
距陽憲侯 劉匄(gai) 前126—前112
蔞節侯 劉退 前126—前110
阿武戴侯 劉豫 前126—前102
參戶節侯 劉免 前126—前80
州鄉節侯 劉禁 前126—前115
平城侯 劉禮 前126—前120
廣侯 劉順 前126—前112
蓋(ge)胥侯 劉讓 前126—前112
A.漢高祖分封同姓諸侯王 B.漢景帝削減諸侯王封地
C.漢武帝實施“推恩令” D.漢武帝推行郡國并行制
【考法2】郡國并行的做法在漢初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有利于穩定政治局勢,例如在諸呂叛亂時,郡縣官吏消極觀望,未聞有討伐諸呂者,這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是齊王劉襄、瑯琊王劉澤等劉氏子弟發兵討伐,一舉誅滅了諸呂,維護了劉氏統一政權。此外,各封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努力發展生產,這對當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2022秋·安徽黃山·高一屯溪一中校考期中)
19.漢初,中央政府在東方原楚、齊、趙等六國舊地主要分封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縣制。由此可見,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意在( )
A.以血緣關系拱衛皇權 B.安撫滅楚異姓功臣
C.推動邊患問題的解決 D.從俗而治維護統治
試卷第2頁,共2頁
試卷第1頁,共1頁
參考答案:
1.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陶寺遺址中墓葬區分規格,且大型墓數量最少,但隨葬品數量最多,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隨葬品的數量,未涉及其種類,排除A項;“核心”無法體現,排除B項;陶寺遺址只是具有完備的都城功能,僅由此并不能說明夏都城在此基礎上建成,排除D項。故選C項。
2.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夏朝(中國)。根據材料"良渚古城核心區分為宮廟區、王陵及貴族墓地區、行政管理區和貴族居住區等高等級功能區”可以看出,良渚地區不僅出現了階級分化還出現了行政管理區域,這是早期國家形態的特征,故可以推出良渚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項正確。發現骨笛只能推斷出此時出現了音樂演奏,但是不能推斷出此時出現了禮樂制度,排除A項;發現大量的陶器堆群能夠推斷出當時陶器生產數量比較多,但是不能推斷出這些陶器是個體手工業生產的,排除B項;發現了多種器皿,但是材料沒有介紹器皿的材質,無法得出進入青銅時代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3.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核心,以東夷等文化為輔助的多層次的文化格局,這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B項正確;本土性是指土生土長的,具有本地區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材料強調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不能體現了中華文化發展時間和內容上的連續性,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獨立性不符合材料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
4.C
【詳解】根據材料“重慶巫山大溪文化早期受到了來自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晚期向北、向東發展,不僅分布范圍擴大,而且在擴張的過程中與相鄰的原始文化匯合,形成一些新的文化類型”可知,重慶巫山大溪文化受到來自中原文化俄影響,其分布不斷擴大,并與相鄰的原始文化匯合,說明早期文化的交流交融促使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逐步形成,C項正確;石器時代各原始文化間交流頻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原始文明,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 項;長江流域成為中華文明核心區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5.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在推行分封制后,周王室基本上控制了華夏文化周邊的蠻夷之地”可知,分封制的實行擴大了周王室的統治范圍,從而有利于傳播中原文化,D項正確;西周時期尚未實現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排除AB項;分封制擴大了西周的統治范圍,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
6.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西周時期姬姓諸侯國承擔控制四方的任務,監視并牽制非姬姓封國,有利于周王控制地方,A項正確;“直接管轄”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項;這是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不能反映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確立,排除C項;這一措施是在西周疆域內進行的,不能擴大周朝的統治范圍,排除D項。故選A項。
7.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材料“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和“其實令啟自取之”可知,兩則文獻均記載了禹死后其子啟繼位,可以認定為共同的史實,C項正確;第二則材料沒有體現啟繼位后建立夏朝,排除A項;第一則材料認為“益讓帝禹之子啟”,沒有破壞禪讓制,排除B項;第二則材料反映的是禪讓制遭到了破壞,并非世襲制遭到破壞,排除D項。故選C項。
8.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夏朝。據題干可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文物,與文獻史料記載對應,進行互證,故C項正確;先秦文獻記載有一定可靠性,排除A項;出土文獻指從地下發現的古代文獻資料,但不足以概括二里頭遺址的出土文物,排除B項;考古遺址研究僅突出材料的一方面,沒有全面概括材料突出“二重證據法”,排除D項。故選C項。
9.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這一時期有關夷夏關系的記述也逐漸側重言語、飲食、風俗等民族差異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A項正確;秦朝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多民族國家,排除B項;材料與文化的多元無關,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華夷間的政治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
10.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材料“經過長期的交往,到了戰國以后,這些原本的‘蠻夷’也被視為華夏的一部分”可知,戰國時期,在民族間不斷交往的過程中,“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這說明華夏認同感逐步增強,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族交融加強,并不是民族矛盾加深,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不是強調兼并戰爭十分頻繁,排除C項。故選D項。
11.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材料中“以德治國、以道治國、以愛治國、以法治國”都體現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構建穩定的政治局面,A項正確;據所學,儒家不提倡變革,排除B項;材料(法家)“制裁民眾”沒有體現民本,排除C項;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員的任命和選拔不再依據血緣,材料體現是各家的治國主張,排除D項。故選A項。
12.B
【詳解】依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書籍散入民間,士階層成為書籍的主要讀者群,私人藏書也日益普遍,這有利于“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局面的轉變,為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奠定了文化基礎,B項正確;春秋以來各諸侯國君通過禮賢下士來強化諸侯國統治,排除A項;“有教無類”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材料提到春秋以來官書散入民間所引起的變化,排除C項;禮崩樂壞是指西周禮樂制度被破壞,而材料沒有提到禮樂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
13.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促使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產生了融合智慧與發展共同文化的偉大理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促進了中華民族對大一統觀念的認同,強化了華夏認同的心理基礎,推動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大一統觀念,與國家治理模式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精神世界,且秦的統一也無法重塑精神世界,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秦朝的疆域,排除C項。故選D項
14.C
【詳解】根據材料“公元前3世紀,秦的征伐把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可知,秦統一后 ,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增強了國家認同,C項正確;華夏族在秦統一前已經形成,排除A項;推動了民族交融不能體現“把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排除B項;“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15.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本題材料“靈渠、長城、都江堰、鄭國渠”“秦始皇還迅速完成了對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統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品,得益于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政治實體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具有較強的動員能力,所以秦朝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是其取得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D項正確;材料并未將秦朝的建筑技術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技術進行對比,無法得出秦朝建筑技術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秦統一前后并未完成直道、馳道的修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項;勞動力資源豐富不是秦朝完成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
16.C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后,征調了大量人口充實關中地區及西北邊疆,以鞏固秦王朝的統治,而這一舉措得以實現的根源是秦朝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使國家組織能力強大,國家對社會管控能力更強,C項正確;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是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秦政府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而不是因為關中地區經濟的繁榮,人們主動進行人口遷徙,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秦律”,更無法體現出秦代法律體系完備,排除B項;“馳道交通的發達”只是促使秦代人口遷移的輔助條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
17.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所學可知,為了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頒布“推恩令”,C項正確;秦始皇設三公九卿,排除A項;西漢初年,漢高祖、文帝、景帝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排除B項;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排除D項。故選C項。
18.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在公元前127年頒布“推恩令”,根據材料“漢河間獻王諸多成年兒子同時被封為列侯(如下表),列侯所轄土地在原河間國故地。”可知,該做法與“推恩令”相符,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后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C項正確;公元前126年是漢武帝統治時期,并非漢高祖,排除A項;材料并非漢景帝統治時期,且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列侯,并非削減封地,排除B項;漢高祖推行了郡國并行制,排除D項。故選C項。
19.D
【詳解】根據材料“漢初,中央政府在東方原楚、齊、趙等六國舊地主要分封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縣制”可知,由于東方各地特別是楚、齊、趙等地的文化傳統仍有很大勢力,西漢初年政府“從俗而治”,在東部分封諸侯王有利于鞏固新生的政權,D項正確;東邊的分封能夠體現以血緣關系拱衛皇權,但是西邊的郡縣制無法體現,A項片面,排除A項;安撫異姓功臣的確是通過分封,但是無法解釋材料中區域分布的現象,排除B項;西漢時期邊患問題的解決是通過軍事斗爭實現的,排除C項。故選D項。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砚山县| 石楼县| 怀宁县| 永登县| 宜兰市| 永年县| 库尔勒市| 广水市| 麦盖提县| 右玉县| 沧州市| 鹤庆县| 泸溪县| 河西区| 宣威市| 桦南县| 永胜县| 黔西| 桦南县| 洪湖市| 都江堰市| 台南市| 贺兰县| 甘孜| 泾川县| 陆良县| 阳朔县| 宜丰县| 鸡东县| 遂昌县| 阿拉善右旗| 宣恩县| 金湖县| 彰武县| 蒙自县| 万全县| 庆云县| 田东县| 名山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