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時 教 案課 題:《春天的暢想》學段年級:初中七年級課 時:第一課時:探究表達春天的作品課 型:造型表現領域單元主題:《春天的暢想》●教材分析:《春天的暢想》在本冊教材中是第一單元第二課《營造藝術的情趣和意境》的延續與拓展,本節課圍繞春天展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通過不同的角度感受與表現春天,體驗自然美與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的表現方式。通過欣賞對比,引發學生對春天色彩的主觀感受,并結合自身感受和色彩知識完成對春天主題的色彩創作。依據《美術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開發、豐富、使用教材,本課主要通過讓學生看、聽、想、評等教學活動,對美術作品自主欣賞學習,引發學生對春天的感受,并結合自身感受和收集的資料積極參與到表現、評論、展示中。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加強學科知識的整合,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表達能力。●學情分析: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春天的暢想”主要圍繞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現方式而展開。在這樣的題材中,學生的許多生活經驗和個人情感及愛好都能釋放出來,不同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想和收獲,個人情感也得到升華。但大多數學生知識只形成了抽象思維,還不能把這些對春天的感受與文學、音樂作品有機的結合起來,表現春天的形式與手法也較為單一,在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時,往往知識一翻而過,很少去思考、體會其中的意境和傳達的信息及其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本課的學習藉此加強這些薄弱環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與評析,體會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表現方式。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幫助學生感受藝術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對春天的贊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繪畫創作表現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美的發現與追求,加深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體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意識,感受成功的體驗。●教學重點:理解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相關知識及其間的關系。●教學難點:學生能以討論與合作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藝術家對春天贊美的角度與形式。通過對藝術家的作品與審美價值的了解、理解不同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教法學法:引導學生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方法 ,采用分組討論、實踐探究法進行本課教學●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將學生分成6或8小組。1.畫筆(鉛筆、水彩筆)2.畫紙【組織教學】主要運用興趣激勵法、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逐層分析法來組織教學。【導入新課】回顧上節課“色彩的魅力”所學知識,請學生回答。展示視頻呈現優秀的繪畫作品展現漂亮的色彩、春天的色彩,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漂亮的色彩,領略了春天的色彩,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的暢想”以此導入本課春天的暢想。【教學過程】一、欣賞景物,感受題材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什么景象向我們傳達了春的信息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請學生暢所欲言展示綠油油的田野,抽芽的綠枝,還盛開的花朵等學生小組討論“春天的景象給你什么感受?如果請你描繪春天你會選擇什么題材呢?”并請小組代表回答,引導學生說到桃花。以桃花為素材展開聯想,你會怎么表現呢?關于桃花你知道那些詩句呢?請同學朗讀關于桃花的詩詞,自古以來,詩人喜愛春天,是因為春天的景色宜人,處處皆可入詩。曼妙的景物,豐富的色彩也為畫家提供了題材,下面我們一起欣賞藝術家表現的桃花。二、自然與藝術美對照比較藝術家表現的桃花展示自然中的桃花圖片,以及油畫作品、國畫作品、版畫作品、插畫作品、浮雕作品等形式的桃花,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自然美的桃花與藝術美的桃花的區別與聯系。請學生思考:自然的桃花與藝術中的桃花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并請學生嘗試發表看法。在春天,大自然中可以入畫的題材多種多樣,讓我們一起欣賞古今中外畫家還運用了怎么樣的形式表達了春天的暢想呢。自然美與藝術美有哪些共同美和不同的表現手法 自然美:客觀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現象的美藝術美:來源于自然美,是對自然美的集中概括三、古今中外藝術家表現的春天的作品賞析展示國畫作品《梅石溪鳧圖 》馬遠《春如線》 吳冠中油畫作品《春》波提切利版畫作品《橋之春》以及剪紙和雕塑作品。請學生感受不同題材不同繪畫形式的藝術形式所表達的春天。提出問題: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學生感受到藝術來源于自然,是自然的概括和升華【課堂小結】春風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萬物呈現一片生機,形成一幅秀麗的景象,我們可以走出教室欣賞搜集美麗的素材,記錄春天的美妙,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一名小畫家!【作業布置】春天小色稿練習要求:根據所搜集的春季景象圖選擇擅長的繪畫形式描繪春天。1.要靈活的運用色彩的相關知識,體現色彩間的關系。2.你可以獨自完成,也可以學習借鑒喜歡的繪畫作品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給同學,并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展示?教師對于優秀作品表揚,不足的作品提出建議。●板書設計:春天的暢想色彩 表現●課后反思: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