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第一學期《中國歷史》教案周次:第13周 班級: 教師:教學內容 第18課 北洋軍閥的統治課時 1課時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從政治、經濟和社會角度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知道新文化運動,認識新文化運動對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思想傳播的影響。能力目標 能概述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軍閥割據與混戰、民初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素養目標 進一步培養史料論證的能力以及家國情懷的責任態度。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教學 重點 新文化運動教學難點 軍閥割據與混戰教學 方法 講授法、討論分析法、史料分析法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參考答案: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書本P112第二段) ——設問導入:根據上一節課的知識,我們知道,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篡奪了。那么,他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又采取了哪些統治措施?當時的社會狀況怎樣呢?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北洋軍閥統治”的社會看看吧! 【講授新課】 袁世凱的獨裁統治 (一)陽奉陰違 P113——P114 他在1912年3月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表面上贊成共和,實際上逐步推行獨裁統治。 破壞( ),安插親信,操控內閣;大舉外債,擴充北洋實力;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無視法定程序,1913年強迫國會選舉自己為正式大總統后,很快下令解散( ),解散國會;1914年頒布《 》,修改責任內閣制為( );接著,又將總統任期由與原來的五年改為( )年,可連選連任。 (國民黨 中華民國約法 總統制) 3.簽訂賣國條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提出全面控制中國的“二十一條”。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 ) ”,遭到全國民眾的聲討。 (中日民四條約) ——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二)復辟帝制 P114 1.復辟行動: (1)大權獨攬的袁世凱授意鼓吹君主制比共和制事宜中國的言論并組織各種請愿團,制造各界擁護他稱帝的虛假民意; (2)國民會議代表在軍警的恐嚇下,投票贊成實行君主立憲。袁世凱假意推遲一番后,接受百官朝賀,當上“中華帝國”皇帝,宣布1916年為洪憲元年。 2.復辟結果: 袁世凱恢復帝制,為千夫所指,各界群起反對。 (1)孫中山組織革命黨人武力討袁;梁啟超發表討袁檄文; (2)1915年12月,蔡鍔在云南首倡獨立,組織護國軍,護國戰爭爆發。 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等省紛紛響應,相繼宣布獨立。 (3)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廢止洪憲年號。 6月,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絕望死去。 軍閥割據 引導學生觀看相關視頻《民國初的軍閥割據》(約4分鐘),然后回答相關問題并做筆記—— (一)主要的軍閥派系 P114 1.直系軍閥:以( )和曹錕為首,控制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2.皖系軍閥:以( )為首,占據皖、浙、閩、魯、陜等省; 3.奉系軍閥:以( )為首,控制整個東北。 4.其他軍閥:還有滇系、桂系、晉系等割據一方。 (馮國璋 段祺瑞 張作霖) ——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二)錯綜復雜的局勢 1.軍閥為了爭奪中央政權,保持和擴大自己的實力范圍,連年混戰(直皖、直奉戰爭等); 2.北京政權由不同的軍閥交替控制,全國陷入軍閥割據和混戰之中。 3.發生了“府院之爭” P115 1917年5月,總統黎元洪免去( )總理職務,總統府和國務院矛盾激化,“辮帥”張勛以調停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 ),擁清廢帝溥儀復辟。 在全國反對聲中,( )乘機舉兵擊敗( ),以“再造共和”的功臣的身份重回北京任國務總理,黎元洪辭職,大總統職權由( )代行。 (段祺瑞 黎元洪 段祺瑞 張勛 馮國璋) ——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4.中國以工代戰 P115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1917年,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一方,向德國、奧匈帝國宣戰。中國先后派出十幾萬華工遠赴歐洲,以工代戰,承擔繁重的戰勤任務。 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戰勝告終。 (協約國) ——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民國初年的經濟與社會生活 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新的發展 思考點:主要有哪些表現?(提示:P115末段) 1.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都頒布了鼓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 2.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西方列強暫時放松對華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客觀上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3.在反對“二十一條”的聲浪中,全國開展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推動了民族工業發展(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470多家,新增資本超過辛亥革命之前50年投資的總和; 4.伴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 ——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拓展閱讀:歷史縱橫:張謇與實業救國 P116 民國初年,人們的日常生活出現新氣象。 思考點:主要有哪些表現?(提示:P116) 1.剪辮、廢纏足成為文明的象征; 2.中山裝成為男子喜歡的服裝,改良旗袍是時尚女性的首選; 3.上身緊窄、下擺作圓角的流線型短衣上裙在女學生中流行; 4.官場稱謂由“老爺”“大人”改稱官職,民間稱謂流行稱“君”“先生”; 5.西式禮儀、新式婚喪禮俗和現代交通工具開始流行于大城市。 ——以上體現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四、新文化運動 (一)觀看視頻,總體把握新文化運動 思考點: 1.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什么? 3.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有哪些? 4.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以來中國思想解放有怎樣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視頻《4分鐘帶你了解“新文化運動”》,思考并交流以上問題。 (二)結合史料,了解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主要是什么?P116 民國建立以后,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欲圖根本之救亡”,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文化革命,徹底批判舊道德、舊文學,解放國人的思想。 ——教師重復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2.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什么?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教師重復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什么? 主要陣地是《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后來,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遷至北京,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等成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教師重復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4.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有哪些? P117 (1)提倡民主與科學,即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 (2)主張“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 ——教師重復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以來中國思想解放有怎樣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出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打開了新思想的閘門,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激勵中國青年進一步探索救過救民的真理。) ——教師重復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書本查找答案或討論,然后班上交流,最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做好相關筆記。 【小結新課】 1.學習并把握袁世凱獨裁統治的前因后果。 2.認識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和孫中山的護法運動。 3.了解民國初年的經濟與社會生活。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過程和歷史意義。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及其歷史局限性。 ★拓展閱讀:P118“中華職業教育社” 概要:1917年5月,黃炎培聯合蔡元培、梁啟超、張謇等48名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職業教育社團。 中華職業教育社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布 置 作 業 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機,提出全面控制中國的“ ”。1915年, 被迫簽訂不平等的“ ”。袁世凱的賣國行徑,遭到全國民眾的聲討。 2.袁世凱恢復帝制,為千夫所指,各界群起反對。1915年12月,蔡鍔在云南首倡獨立,組織 , 爆發。 3.近代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4.1915年9月, 在上海創辦《 》,后改名為《 》 ,揭開了 的序幕。 5.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教 學 反 思 本課教學目標明確,知識結構清晰,教學中結合文字和視頻素材等事例引導學生學習結合史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并注重講練結合,讓學生能夠及時掌握本課知識要點。 不足之處:講課時,語言過于平緩,缺乏展示力,缺少激情,不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難以突出重難點。 再教設計:因為不熟悉教材,講課時沒法兼顧,所以下次上課前多熟悉教材和課件,更聊熟于心,講課更容易突出重點,調動學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