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世界近代史的起訖時間大約從16世紀初至19世紀末,重點展現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全球擴張,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歷程。在這一歷史階段中,世界各地區前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被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打破,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內容要求】“1.6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通過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1.7近代科學與藝術成就”通過了解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22新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通過了解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業要求】1能夠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現象,找出重要史事之間的關聯,以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能夠利用并分析可信史料,初步理解近代世界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能夠認識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物史觀)4能夠認識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的曲折、艱苦過程,理解其正義性,并樹立正義必勝的信心。(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提示】世界近代史的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認識世界近代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從全球視角把握近代以來世界整體發展的脈絡和重要的歷史發展節點,理解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要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史事,認識工業革命的進步性及帶來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把握世界近代史發展的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以及野蠻性、殘酷性和擴張性;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認識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資本主義侵略擴張斗爭的正義性和合理性。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同類史事進行比較、概括和綜合。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歷史讀物、歷史影像、美術音樂作品、圖書館和數字博物館等資源,創設歷史情境。將世界近代歷史的重要事件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識圖用圖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世界近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繪制歷史地圖,如新航路開辟示意圖、“三角貿易”示意圖等,并說明地圖中的信息。·編制英國、美國、法國等資本主義政權結構示意圖,并運用圖表初步分析資木主義政休的歷中講步性和局限性。·開展深度閱讀活動,如閱讀《共產黨宣言》、世界近代著名人物的傳記等,撰寫讀后威,舉行讀書會,與同學交流心得。·舉行討論會,對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如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特點、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世界影響等。·舉行辯論會,如圍繞“工業革命帶來的利與弊”等辯題,分小組查找材料,形成辯論各方的論點和論據,在班級開展辯論活動。·開展項目學習,深入探討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問題,如“新航路的開辟對整個世界有哪些影響 ”“資產階級是如何進行原始積累的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世界影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形成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近代科學和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等,以個人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搜集、辨析史料,撰寫研究報告,舉辦專題研討會。【單元概述】1.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步入工業化強國的行列,他們的社會結構、基礎設施、大眾教育、生活、環境等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此期間近代科學文化也進一步走向繁榮。以牛頓、達爾文為代表的科學家,推動了近代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科學的認知,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在此期間,文學藝術也進一步走向繁榮,涌現出巴爾扎克、貝多芬、梵高等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單元主線:第二次工業革命、近代科學文化兩大科學家:牛頓、達爾文三大發明成就: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本茨制造出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試驗飛機成功四大文學藝術家: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貝多芬、梵高五大作品:《物種起源》《人間喜劇》《戰爭與和平》《英雄交響曲》《向日葵》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通過圖片等材料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電的利用、內燃機與汽車、飛機的誕生等史實),通過材料研習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的條件,并認識到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通過信息獲取了解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單元活動主題】活動一(一)活動主題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之處。(二)活動目標①從時間、領先國家、標志、主要成就、能源、影響六個萬面比較兩次工業革的不同之處。②學會比較類問題的思考角度和答題方法。③感受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方面產生的重大影響。(三)活動過程①教師帶領學生以表格的萬式,從時間、領先國家、標志、主要成就、能源、影響六個方面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之處。②學生交流展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組的思考結果進行展示,其他組進行修改、補充說明。(四)活動說明本活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比較類問題的思考角度和答題方法。本活動可以調動學生上課所掌握的所有知識,讓學生從時間、領先國家、標志、主要成就等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從而更直觀感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巨大進步,深刻體會科技帶給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巨大變化。整個活動既有教師的方法引導,又有學生的思維展示,還能檢驗學生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堂握程度。活動二(一)活動主題如何鑒賞藝術作品——以梵高的《向日葵》為例。(二)活動目標①通過搜集梵高的《向日葵》畫作,學習搜集、整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基本方法。②正確認識藝術作品與時代和藝術家個人人生經歷的關系,體會藝術作品中藝術家的情感、觀點、藝術信仰。③結合史料,樹立問題意識,初步理解藝術流派的產生和發展是離不開當時的經濟、政治的。 經濟變遷、時代變遷、文化變遷,這三者其實是相互聯系的。(三)活動過程①指導學生迪過各種途徑搜集關于梵高的史料,學會區分史料。②指導學生將搜集來的史料進行歸納、整理,區分歷史敘述與歷史解釋。③對梵高的生平事跡進行梳理,按時序排列編制梵高《向日葵》作品年表。注意既要厘清梵高的主要經歷,又要關注其短暫人生發生的大事件。(四)活動說明本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進行個案研究,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以及運用歷史材料進行論證的能力。初步掌握藝術鑒賞的基本方法、將藝術作品和歷史人物置于當時的歷中情境中,提升對藝術的感受力。【單元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 第5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第2課時)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第3課時)第7課 近代科學與文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