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2022年課標要求】【導言】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在農村建立根據地,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內容要求】1.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等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通過了解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毛澤東與朱德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等基本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認識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通過了解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歷程的史事,感悟長征精神。【2022年課標解讀】(1)了解國民革命時期和國共對立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等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通過了解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毛澤東與朱德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等基本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認識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通過了解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歷程的史事,感悟長征精神。(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欠缺,但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喜愛探究、渴望表現。經過一年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歸納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教學提示】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基本史事,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更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近代的史料更為豐富多樣。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運用近代的文字資料、影像資料等再現歷史的情境,如歷史的場景、人物的活動等,使學生觀察、感受近代歷史的真實情況;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如歷史報刊、歷史論著、歷史照片、歷史繪畫、歷史影片、歷史實物等,特別是用好紅色資源,如革命遺址遺跡、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等;要重視與近代歷史有關的鄉土資源和口述史資源的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觀察并繪制近代歷史地圖。根據不同的學習主題,觀察形勢圖(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繪制示意圖(如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路線圖(如紅軍長征路線圖),展示繪制出的歷史地圖,解說圖中的歷史信息。·舉辦革命故事會,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弘揚革命精神。·觀看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觀后感,進行交流。·舉辦近代革命歌曲演唱會,通過演唱,感受近代革命歷史發展的脈動,謳歌革命精神,陶冶革命情操。·進行近代歷史的實地調查,如參觀考察革命遺址遺跡,通過走訪、調查,搜集與近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的材料等,整理信息,形成調查報告,匯報并交流。·圍繞近代歷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舉辦革命精神研討會,探討革命精神的內涵、意義及影響,交流學習體會。·比較近代歷史上的同類史事并繪制圖表,用板報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較分析《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探討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又如,比較分析近代歷史上的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張及活動,探討他們對歷史發展作出的努力,分析其歷史局限性。再如,比較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如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七屆二中全會,探討這些會議對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意義。·圍繞中國近代重要的史事,采用個人與小組相結合的方式,搜集相關史料,深入研討,撰寫歷史小論文。所選史事主要包括如下類型:(1)歷史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左宗棠收復新疆、五四運動、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七七事變、中共七大等;(2)歷史人物,如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張簪、孫中山等,中共黨史上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文藝界的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洗星海等。·查找、閱讀毛澤東的重要著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討活動,認識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單元概述】1.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展開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然而,由于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了。中國共產黨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統治。毛澤東等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開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紅軍進行戰略轉移。中國共產黨率領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2.時空縱覽單元線索:一條主線 國共兩黨從合作到對峙兩大革命 國民革命,土地革命兩個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五次會議 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五大事件 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長征總述:這一時期,國共兩黨經歷了由合作到對立的過程,中國共產黨逐漸由幼稚走向成熟。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國共合作的破裂與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知曉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和前路的探索。2.通過閱讀教材,中國共產黨經過反思和探索,繼續領導中國革命并走出了一條從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對于中國革命而言具有深遠的影響。3.通過閱讀教材,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長征勝利才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它下啟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長征的勝利使各路紅軍挺進抗日前沿,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保證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4.嘗試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單元活動主題】(一)活動主題講長征故事,感悟長征精神。(二)活動目標①分組探究長征故事。②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書籍、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等)搜集、整理、交流資料,培養搜集、整理、表達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③通過具體生動的人物或事件,體會偉大的長征精神,理解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并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三)活動過程①布置任務:教師組織學生分成五個學習小組,每組一個學習主題,分別為湘江突圍、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按照各組主題,搜集與之相關的故事。教師介紹過程評價方案及小組合作中應注意的問題,以便規范引導學生的研究學習過程。②小組內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商討組內下一步的分工和講故事時的呈現方式。呈現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展示實物老照片、展示手抄報、制作幻燈片等。③各小組與教師交流,修改完善各組的成果。④全班匯報交流,并進行教師評價和生生評價。公方工實階設氣共國中(四)活動說明本活動旨在培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按主題搜集資料、判斷資料價值、整理資料,并以恰當的方式呈現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研究意識,并感悟長征精神。【單元課時安排】3課時(第1課時)第15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第2課時)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第3課時)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地理:北伐戰爭形勢圖;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示意圖;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美術:南昌起義(油畫)音樂:《三大紀律 八項注意》《長征組歌》語文: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相關的文學作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