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程標準知道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了解日本投降和抗日戰爭勝利的史實。(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二、教材分析內容:本課主要講述了中國軍民堅持抗戰直至取勝的史實,由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戰勝利的原因及偉大的歷史意義。地位:中共七大的召開前承抗戰之果,啟建立新國家之端的作用。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覺醒,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所以,本課在單元乃至本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教學目標了解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軍民堅持抗戰所采取的的措施;了解并知道中共七大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和主要內容;認識中共七大在爭取抗日戰爭和人民革命勝利進程中的歷史意義。知道日本投降的原因,了解日本投降的過程,多角度分析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偉大意義。引導學生了解張自忠和左權的典型事跡,以及全國各界團結抗戰的情況,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明確論從史出的基本觀點;根據中共七大的背景和內容,分析中共七大的歷史意義;將本課所學內容與之前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將抗日戰爭與之前學習的列強侵華戰爭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結合現實,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愛國主義情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四、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難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五、教學環節(1課時)知識點一: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后。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遂改變策略。史料:那時,日本“至少每月一次間接及非正式的表示求和之意,并日益提出較優惠的條件”——蔣介石對國民黨 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對中國共產黨 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對占領區 加強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在日本侵略者的誘降下,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作出了不同的選擇:①親日派: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②頑固派:國民黨頑固派于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變”(1940年10月,國民黨當局強令黃河以南堅持抗日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一個支隊9000余人由云嶺出發北移,6日,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隊8萬余人伏擊。新四軍血戰七晝 夜,除2 000余人突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 軍長葉挺談判被扣,副軍長項英遇難。這就是皖南事變。事變發 生后,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回擊,在蘇北重建新四軍軍部,同 時公布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當局破壞抗戰的圖謀。1月18日, 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 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親筆題詞)。③堅持抗戰,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史料:據資料記載,根據地軍民抗擊日本兵力占侵華日軍總兵力的比例,1938年為58%,1942年為63%,1944年為64%,為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④各方抗戰態度——各政黨、各政治派別、各團體求同存異、共同抗敵用歷史史實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如下表)國民黨 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青年 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工人 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文藝界 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共產黨 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婦女 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華僑 成立抗戰協會,宣傳抗戰,振奮士氣知識點二:中共七大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footnoteRef:0] [0: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時間 1945年4月——6月地點 延安主要內容 ①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八年抗戰經驗;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③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在七屆一中全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④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footnoteRef:1]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1: 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意義 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教師講解:從中共七大的內容著手講解中共七大的歷史意義中共七大之后,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形成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道路,為抗日戰爭勝利后實現中國光明前途做好了準備。所以說,中共七大是團結的大會,是勝利的大會。知識點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宣布投降。1945年4月,德國法西斯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宣布投降。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強大攻勢下,1944到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捷報頻傳。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國軍民迎來了戰略大反攻。1945年8月6日和9日,日本先后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并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后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知識點四: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過程一:原因史料一結論1: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史料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是抗戰相持階段的主戰場。從抗戰全局來看,敵后戰場的發展壯大,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逐漸成為主戰場,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結論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決定性因素)史料三:蘇聯先后給予中國信用借款總計2.5億美元;為中國提供各類飛機1235架、炸彈215萬顆;并派遣3665人參加中國抗戰。美國援華的租借物資及勞物總計約為8.46億美元。結論3:國際因素——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過程二:意義史料一:①中國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史料二:②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史料三: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沖向東歐和德國聯合起來,進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有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③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史料四:1945,聯合國正式成立。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享有一票否決權。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延伸】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課堂總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民族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經過十四年的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洗雪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恥辱,中華民族從此由衰敗走向重新振興,開始了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日本簽署投降書只是日本軍事失敗的一個標志。面對過去犯下的侵略罪行,日本首相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右翼勢力試圖通過修改歷史教科書掩蓋侵略戰爭的罪行。然而真實的歷史不容否定和掩蓋,日本應正視曾經犯下的罪行,深刻反省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單元綜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