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 教學設計內容要點: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認知提示:1. 學什么“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包括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地點、交戰雙方、時間、結果、影響。“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包括該局面形成的背景、形成過程以及三國經濟發展。2. 學到什么程度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指的是通過閱讀教材,能夠說出戰爭的背景、地點、交戰雙方、時間、結果、影響。知道“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指的是通過閱讀材料并進行歸納總結,能夠說出該局面形成的背景、過程及影響。3. 怎么學本課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學以及學生自己動手歸納總結,掌握基本史實部分。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分析兩次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本課是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第一課,是整本書的第16課。前接東漢,下啟魏晉南北朝。本課主要介紹了從東漢末年分裂割據到局部統一的歷史,主要圍繞三部分內容展開,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聯,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作用之下,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逐步崛起,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后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大范圍內的局部統一,為下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初中的學生還是處于一種形象思維的狀態,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三國鼎立,本課通過課堂上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搜集資料、觀察視頻、情境模擬、體驗交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使他們在體驗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進而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技能,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1.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的背景。(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知道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對比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3.知道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知道杰出人物對歷史進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重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難點: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導入新課】新課導入·設疑解惑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你能說出哪些經典的故事情節?張飛和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三國演義》中對他們的描寫與歷史的真實有許多不同。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人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16課 三國鼎立》,來解密其中的奧秘吧。(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與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自然切入課題。)【講授新課】自主學習·問題引領(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漢室衰微起亂世 【整體感知,規律探究】 結合所學知識和本課子目錄思考,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局勢,是如何從圖一演變為圖二的? 目標導學一:漢室衰微起亂世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了解漢室衰微群雄崛起的概況,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探究1】東漢末年為什么會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問題探究2】群雄崛起的北方,弱小的曹操為什么能夠迅速壯大? 1.概況: 材料: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一覽表 2.原因: 【問題探究1】東漢末年為什么會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材料一 經“光武中興”到105年,全國人口達5 300萬,可到東漢末年,只剩下760萬……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里行》 師:兩則材料所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3.曹操的崛起: [多媒體呈現“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及相關材料] 師:當時北方的割據勢力中那兩個勢力最強? 【袁紹情況介紹】袁紹出身于世家大族,在軍閥混戰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勢力,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東東部,兵多糧足。 【曹操情況介紹】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據河南一帶,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問題探究2】群雄崛起的北方,弱小的曹操為什么能夠迅速壯大? 材料展示: (1)曹操多謀善斷,很有眼光。在人們都為漢朝的命運擔心時,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陽,迎獻帝到許,用皇帝的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有政治優勢。 (2)三次發布求賢令 ,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們輔佐曹操成就大業。 (3)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既保證了軍糧又贏得了民心,實力不斷增強。 想一想:曹操強大起來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觀看視頻,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生:景象: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百姓生活困苦。原因:東漢末年,州牧(軍閥)割據,戰亂不斷。 閱讀史料,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曹操強大起來的原因:(1)“挾天子以令諸侯”, 處于有利地位。 (2)重視人才。(3)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實力不斷增強。 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維,視頻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提取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查找曹操壯大勢力的措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人物。 通過背景介紹,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決戰南北逞英豪 目標導學二:決戰南北逞英豪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初步了解官渡之戰,知道其影響。 【問題探究3】為什么曹操官渡之戰取勝而赤壁之戰卻慘敗? 1.官渡之戰: 結合視頻與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學法指導:立足時空觀念,了解官渡之戰的進程,知道其影響。 時間交戰雙方戰爭特點結果作用師生共同完成: 時間200年交戰雙方袁軍和曹軍戰爭特點以少勝多結果曹軍勝利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官渡之戰的進程: 多媒體展示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通過官渡之戰,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材料 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糧囤,燒掉其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師:207年,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經渤海邊時,留下了豪情滿懷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時已經50多歲的曹操的“壯心”到底是什么呢? 生:統一全國。 師:曹操經過官渡之戰后,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但當時天下還并不屬于曹家,他還有兩個對手,這兩個對手是誰呢? 生:劉備、孫權。 師過渡:208年,為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曹操揮師南下,拉開了赤壁之戰的序幕。 2.赤壁之戰: 【視頻播放】學法指導:立足時空觀念,了解赤壁之戰的進程,知道其影響。 時間公元208年交戰雙方曹操和孫劉聯軍戰爭特點以少勝多戰術曹軍:不習水戰,連接船艦;孫劉聯軍:黃蓋詐降,借助風力,火燒赤壁結果曹操失敗作用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問題探究3】為什么曹操官渡之戰取勝而赤壁之戰卻慘敗? 那么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 曹操在兩次戰役中不同的結局,給我們哪些啟示 過渡語: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 通過分析形勢圖得出: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三方均不具備完成統一的絕對力量,三方力量達成了一種暫時的平衡和均勢,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提示: 曹操: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②經濟上:開荒屯田。 ③軍事上:軍事才能出眾。 ④重用人才。 袁紹: 驕傲輕敵, 聽不進正確意見。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有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 提示:原因: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②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③孫劉聯軍的正確戰術。 啟示:①軍事力量的強弱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②指揮者善于用人,戰略戰術正確也能取勝;③要謙虛謹慎,驕兵必敗;④要重視利用自然條件;⑤團結可以戰勝強大的敵人。 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更容易理解本節課的難點問題。 通過列表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等,培養學生的列表歸納能力,夯實基礎,實現課標要求。 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提取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赤壁之戰經過示意圖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地圖的空間想象力。 通過列表使學生掌握赤壁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等,培養學生的列表歸納能力,夯實基礎,實現課標要求。 通過材料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明確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論從史出的觀念,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三、局部統一促發展 目標導學三:局部統一促發展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概況,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探究4】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學習:繪制“三國鼎立”簡圖:①明確三國方位。②注明國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 答案提示: 教師指導: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每一個政權暫時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能力,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三國經濟發展的概況: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83,找出魏蜀吳三國是如何鞏固統治,發展經濟的? 答案提示:魏國: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吳國:開發江東、發展造船業和海外貿易、派衛溫到達夷洲。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 教師指導:夷州,是我們今天的臺灣,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3.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意義: 【問題探究4】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歷史意義? (曹魏后期從皖北到洛陽)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晉書·食貨志》 (吳都建業)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 ——晉·左思《吳都賦》 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 ——《三國志·卷二十五》 4.評價曹操:【播放視頻】 你認為該如何評價曹操? 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一分為二,客觀 公正地評價,要看他一生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①曹操統一北方,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這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一面。 ②曹操的性格也有兇殘、奸詐的另一面。 但我們認為他統一北方之大業是最主要的,所以我們認為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知識整合·時空觀念 原因: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重用親信,朝政腐敗等。 自然災害頻發。 基本概況 (公元184 年,領導人張角,全國 范圍爆發,起義軍頭裹黃頭巾,有組織有準備,群龍 無首,起義失敗,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實現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展,而且三國都注重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1.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和教材的方式,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3.通過了解三國經濟發展:將教材內容作為課程資源,讓學生理解促進統一的因素包括生產力因素。 4.通過對比地圖分析,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理解由分裂割據走向全國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5.通過對臺灣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知識拓展,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課堂小結 通過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后,孫權,劉備勢力得到鞏固,進一步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為后來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總結課堂內容,梳理知識線索。 通過課堂小結,鞏固所學知識。課堂鞏固 1.(2022年湖南懷化)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記錄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東漢末年,曹操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 A. 赤壁之戰 B. 淝水之戰 C. 官渡之戰 D. 郾城大捷 【答案】C 2.(2022年山東青島)在兩漢與隋唐兩個大一統時期之間,有一個恰似處于兩大歷史高峰之間的一段漫長而曲折的“山谷”。這個“山谷”所指的時期是( ) A.夏商周時期 B.魏晉南北朝時期 C.遼宋夏金元時期 D.明清時期 【答案】B 3.(2022年山東日照)“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這一場最出自蘇軾的名篇,它描述了( )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答案】C 4.(2022年湖南衡陽)西方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據此推知,下列屬于無意史料的是 A.《漢書·王莽傳》對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國志》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 C.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D.《紅色中華》對蘇維埃建設的報道 【答案】B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時有“蔣干盜書”“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但是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的記載,你如何看待這種不同?說說你的看法。提示:歷史資料往往個人情感的含量比較少,而且真實性很高,它往往是對現實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描述。而文學作品中個人的情感因素很多,而且往往受所寫者角度限制,容易偏激,過于主觀,可以是現實的抽象描述,有人為因素在里面,會不可避免有情感的傾向。本課設計形式多樣活潑符合七年級的孩子的特點,師生、生生互動多,有益孩子的思維和核心素養有利學生家國情懷養成。充分注重發揮歷史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失敗的主觀原因,驕傲輕敵,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講的不夠透徹。衛溫到達夷州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