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學設計內容要點:通過了解兩晉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認知提示:1. 學什么知道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西晉的建立包括西晉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國號,都城,西晉統一全國的時間。八王之亂包括八王之亂的背景,時間,影響。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包括遷移時期,內遷民族,生活狀況,結果。2. 學到什么程度了解西晉建立指的是通過閱讀教材,知道西晉的建立包括西晉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國號,都城以及西晉統一全國的時間。知道“八王之亂”指的是通過閱讀教材并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是指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遷移時期,內遷民族,生活狀況,結果。3. 怎么學利用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等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降低學習難度。通過對歷史圖片、材料的閱讀和理解增強獲取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包括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三個子目組成。主要介紹了三國歸晉之后西晉的發展脈絡,游牧民族的內遷情況。本課上承三國鼎立的分裂割據局面,看似頭緒較多,三部分之間實則聯系緊密。七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參與歷史學習的愿望與興趣,善于表現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和引導。經過大半學期的歷史課學習,多數學生初步掌握了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學生的認知基本上處于感性階段,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引導。1.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的基本史實,分析西晉政治存在的問題。(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了解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西晉衰亡的原因。(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識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知道十六國的建立,分析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影響;認識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交融中形成的。(時空概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重點:西晉的短暫統一;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難點:西晉王朝短暫而亡的原因;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的原因與影響。【導入新課】新課導入·設疑解惑同學們,聽說過“何不食肉糜”這個歷史故事嗎?這個典故出自晉惠帝司馬衷,也就是司馬懿的重孫子之口。說的是西晉時期,鬧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而扒樹皮,吃草根,更有甚者為了填飽肚子去吃觀音土而被活活脹死。有大臣向他反映,他卻一臉蒙逼,反問道:“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百姓沒有米糧可以充饑,為什么不去吃肉糜粥呢?)由此鬧出笑話。也難怪西晉迅速滅亡了。笑話年年有,西晉最突出。何不吃肉糜是出自怎樣的一位天子之口?他的統治下的國家會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來解密其中的奧秘吧。(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與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自然切入課題。)【講授新課】自主學習·問題引領(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三國歸晉重新統一 【整體感知,規律探究】 目標導學一:三國歸晉重新統一 觀看圖片,了解結束三國的是誰?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封建王朝是哪一個? 【問題探究1】三國中實力最強是哪個國家?誰最有機會統一全國? 1.西晉建立背景: [多媒體展示三國實力比較表] 【問題探究1】三國中實力最強是哪個國家?誰最有機會統一全國? 精讀課本第85頁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師:哪一政權最終完成了國家統一?統一的時間、人物和都城又分別是什么? 2.西晉的建立: 生:回答。 師:西晉是如何結束國家分裂,完成國家統一的? [多媒體展示魏滅蜀、樂不思蜀的圖解] 生: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263年,魏滅蜀。劉禪被押送至洛陽,封安樂公。但在這個時候,魏國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改變了魏國的命運,他就是司馬懿。 師:[多媒體展示司馬懿的資料] 生:讀司馬懿的簡介。 師: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八抉R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時。 [多媒體展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師: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比喻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多媒體展示司馬氏掌握魏國政權、建立西晉、完成統一的圖文資料] 師:閱讀課本第85頁第一、第二段的內容,指出三國鼎立的最終結局如何? 師:司馬炎滅魏建晉,之后滅吳完成統一。由此,三國盡歸司馬氏。 3.西晉的短暫統一 師:思考:西晉的統治會長治久安嗎? 生:西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優待大地主、大貴族的政策。 師:西晉的這一政策導致怎樣的后果? [多媒體展示:大臣石崇和國舅王愷斗富的漫畫、文字材料] 【播放視頻:石崇王愷斗富】 材料:西晉貴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財富。大臣石崇和國舅王愷斗富,王愷用麥糖洗鍋,石崇就用白蠟當柴燒;王愷用紫色絲綢做成長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織錦做出更華麗的步障50里。 師過渡:西晉初期的這種社會現狀為八王之亂的發生和西晉的短命而亡作了鋪墊。 學生圖片,結合所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提示:從表格的數據看,魏國比蜀、吳兩國兵力之和還要多。因此,魏國最有能力完成統一。 提示: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提示:西晉出現的社會風氣:①統治階層政治腐敗,奢侈腐化之風盛行。②社會上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把握時空線索提升核心素養。 通過背景介紹,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合地圖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二、制度缺陷終生禍端 目標導學二:制度缺陷終生禍端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了解八王之亂,知道其影響。 【問題探究2】八王之亂有何影響? 【問題探究3】西晉為什么是短命王朝? 1.西晉的分封制: 材料:西晉初年,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諸王。后來,晉武帝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出鎮的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 師:閱讀教材第86頁“八王之亂”的相關內容。想一想,西晉爆發“八王之亂”的背景是什么? 2.八王之亂 [多媒體展示“八王之亂”的背景、晉初分封諸王示意圖] 師: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簡述“八王之亂”的史實? 八王之亂的史事: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 [多媒體展示小故事《傻瓜皇帝》、“八王之亂”史實] 時天下荒饉,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粥)?” ——《晉書 惠帝紀》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喪亂彌甚......人多相食,饑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晉書 食貨志》 【問題探究2】八王之亂有何影響? 師過渡:八王之亂后,中原大亂,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3.民族政策激化矛盾 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內遷各族人民強烈反抗。一些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反晉,史稱“五胡亂華”。 公元316年,在少數民族(匈奴)的進攻下,西晉滅亡。 【問題探究3】西晉為什么是短命王朝? 想一想:西晉的滅亡給我們什么啟示? 八王之亂的背景:為鞏固統治,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晉惠帝昏庸無能,朝政腐敗。 八王之亂的影響: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西晉從此衰落;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西晉滅亡的原因:1、統治集團腐朽:奢侈腐敗,晉惠帝昏庸無能。2、統治集團內亂:八王之亂。 3、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晉。 啟示: 提倡節儉;處理好民族關系;注意民族平等團結 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更容易理解本節課的難點問題。 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素養的培養。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并結合課前預習內容,找出八王之亂導致的后果,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三、北民內遷民族交融 目標導學三:北民內遷民族交融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初步了解北民內遷的概況,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探究4】北方游牧民族為什么會內遷?產生什么影響? [多媒體展示敕勒川狩獵圖和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 師:閱讀教材第87頁第一段文字,同學們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嗎? 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問題探究4】北方游牧民族為什么會內遷? 師: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的戰亂之下,少數民族內遷形成高潮。那么,在這一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哪些呢?歸納整理少數民族內遷的時間、民族、路線、結果和影響。 [多媒體展示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 師: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多媒體展示十六國示意圖] 師: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攻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找出前秦統一的時間、人物、統治措施和影響。 [多媒體展示前秦的疆域、皇帝苻堅、統治措施] 師:皇帝苻堅采取了哪些措施維護統治? 生: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影響: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 知識整合·時空觀念 原因:1、中原人口減少為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創造了條件 2、三國時期各政權為壯大實力也吸引一部分游牧民族 3、東漢末年,連年戰亂對少數民族的殺傷力沒有那么大 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素養的培養。 知識拓展,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 通過問題的思考和結合課本知識點,可以了解十六國的形成以及對后面歷史的影響課堂小結 西晉的出現和統一,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國家分裂局面,三國終歸一統。但是,西晉的統一是短暫的,社會很快進入混亂時期。十六國時期,政權更迭,征伐不止。各民族在摩擦中融合,在矛盾中相互學習,同時,中華民族也在民族融合中成長、發展。 總結課堂內容,梳理知識線索。 通過課堂小結,鞏固所學知識。課堂鞏固 1.標志著西晉實現南北統一的歷史事件是( ) A.滅蜀 B.西晉定都洛陽 C.滅吳 D.西晉遷都長安 【答案】C 2.(2023江蘇泰州)《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背霈F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國家實現統一 B.南方條件優越 C.對外交往發達 D.北方人民南遷 【答案】D 3.(2023年湖北荊州)朱紹侯在《中國古代史》中寫道:“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以上材料說明( ) A.漢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導 B.民族交融方式多樣 C.斗爭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漢之別觀念淡化 【答案】B 4.(2023年福建)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英勇頑強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說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開發 C.文治的出現 D.科技的進步 【答案】A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本課設計形式多樣活潑符合七年級的孩子的特點,師生、生生互動多,有益孩子的思維和核心素養有利學生家國情懷養成。充分注重發揮歷史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如“八王之亂”西晉滅亡的啟示,北民內遷促進民族交融等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講的不夠透徹。材料1:據西晉的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材料2: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水乳交融,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而奮斗! ----習近平思考:1、材料1中這些少數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了什么?2、各民族該如何相處?提示:1、說明他們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統治。2、堅持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