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說課稿+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說課稿+提綱】

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材料1:(禹)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材料2:交通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從中國傳統社會交通發展與國家強盛的邏輯來看,交通發展與國家興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應性。 ——孫百亮《傳統中國交通發展與國家興衰關系的歷史考察》
(中國古代是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和繁榮,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交通也是發展的,這是與當時的國家繁榮息息相關。
近代交通落后于國家屈辱:海上交通衰退,無法鞏固國防,運河衰退難以富國強兵,交通工具落后與西方難以抗衡)
1.“路”的形成和天然的道路與河流(從頭看一下交通的發展)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
(2)人類轉向定居生活后(由于農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
(3)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
利用天然道路、人自身為運輸工具——鋪設人工道路,馴養動物,馱拉物品
天然的道路與河流: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
思考1:圖上的任務的出行和運輸方式有哪些?
思考2:這些方式中,哪兩種方式兼備了運力與效率?
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陸路(人工道路)
⑴原因: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
⑵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
①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材料一:古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其舉世聞名的成就之一,“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流傳至今雖然轉變了意思卻仍然可以讓人聯想到其曾經的輝煌。古羅馬的道路設計考慮周全,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兼顧地形等客觀條件,在道路勘察中會使用各種儀器進行測量,并根據需要運用高超的技術造橋或開鑿隧道。開鑿隧道方面,古羅馬有成套的鉆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風、打樁、運送和測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認為直到中世紀晚期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與之比肩。
材料二: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的碑文,上面記載著道路的名稱,道路歸屬于那個城市管轄,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下一個城市的名稱和距離,還有道路的創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目前保留下來的里程碑約有4000多個。除了里程碑外,道路兩旁還會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標牌, 給行人們提供了沿途的各種信息。
材料三:羅馬大道從不修成繞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過,完全筆直。這里面有戰略上的講究。從外部看,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從內部看,便于羅馬式城市規劃的普及。......穿城而過的阿皮亞大道成了讓許多城市不戰而降的利器。蒙森直接認為,修建大道促使羅馬明確了統一意大利全境的意圖。——李筠《羅馬史綱》
(戰略規劃,征服地中海希臘馬其頓王國,敘利亞,東南沿海西班牙,橫跨亞歐非,北非布匿戰爭。最初,羅馬的道路建設主要用于滿足軍事征服的的需要,之后也成為了服務于政治統治和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而對于生活在當時的普通民眾來說,便捷的道路系統則極大地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②中國
秦朝: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材料一:馳道寬67.5米,中間三丈是皇帝專用的道路。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陜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材料二:直道,但一點都不直,而且是典型的軍事公路。直道起點在離咸陽不遠的云陽,經過陜西省抵達子午嶺,然后到達今天陜西和寧夏交界處的定邊縣,再由定邊南折向東北,進入鄂爾多斯草原,經過內蒙古烏審旗和東勝后,到達終點站包頭。這個“直道”九曲十八彎,目的是對付和防范匈奴。(更加便捷傳到長城邊界鞏固國防,為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輸送糧草提供最有利保障,三天從咸陽抵達九原前線)
材料三:五尺道,五尺不足兩米,道路很窄,是秦朝時連接云貴與蜀的重要商道。
思考:秦朝陸路交通有何意義?
秦朝道路交通具有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發展、便利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
漢代:絲綢之路在漢代貫通后,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意義: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古代交通系統具有了對外經貿往來、民族文化交流、物種交流的意義。)
C.唐朝:唐朝驛道有近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
——唐《儀制令》
D.元朝:元朝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元史·地理志》
材料: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元朝時,疆域遼闊,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于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余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經世大典》記載中國有站赤1496處,藏區共設大驛站28處,小站約7至8處。
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秦朝道路系統為例分析古代道路修建的影響。
材料1: (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2:從公元前220年開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陽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東北、東面和東南輻射的一批稱為馳道的帝國道路。在漢代,隨著帝國的擴張,道路系統大為擴大。······ 便利的交通,不僅有利于傳達政令、調遣軍隊,還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劍橋中國秦漢史》
①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②促進不同地區經貿往來,促進經濟發展。
③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④強迫百姓服徭役,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消極)
問題探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帝國與羅馬帝國交通體系異同點?
古代道路建設的影響?
材料 :秦始皇時代,中央政府以極大的決心建立全國的交通道路網。憑借統一國家強大的組織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為主,輔以運河運輸的交通體系。在六國自身交通體系的基礎上,這一體系呈現出統一、靜態、閉合的特點。與秦帝國修建道路以維護自身統治不同,羅馬修筑道路與其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有直接關系,通過在戰爭中大肆掠奪,羅馬積累了大量財富,這又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財力支持。最后羅馬帝國形成了以地中海海運為主動脈、以公路交通為血管的交通體系,呈現出囊括性、開放性的特征。
——摘編自牛秋實、葛臻明《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交通及社會比較研究》
不同點:①秦以維護統治為目的,羅馬與對外擴張相聯系;
②秦以公路為主、運河為輔,羅馬以海運為主、公路為輔;
③秦交通體系呈現閉合的特點,羅馬交通體系呈現開放的特點。
相同點:陸路起步時間相似,以首都為中心,軍事目的強,經濟推動
影響:①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滿足軍事需要。②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發展。
③加重了徭役,激化社會矛盾。
地區 時期 表現
世界 羅馬帝國 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中國 秦朝 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朝 開通絲綢之路:連接亞、歐、北非
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元朝 全國遍設驛站,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及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3.運河
⑴含義: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流。
⑵中國運河
①春秋時期:中國在春秋時期已有運河。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修筑“邗溝”。目的是為伐齊,遠征需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
②秦朝: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③隋朝:隋朝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開鑿條件:①隋朝完成統一 ②社會經濟發展,③中央集權加強
開鑿的作用:①鞏固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政治局面②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聯系,推動了區域沿岸經濟發展,③成為交通樞紐和大動脈。
④元朝:元朝的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為世界之最。
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后,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元朝的大運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開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支持開鑿。糧食逐步以海運為主。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⑶世界
①法國: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
②荷蘭: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90座島嶼1500座橋梁)
問題思考一:運河遺產的價值有哪些?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前共有五處運河遺產,它們分別是法國的米迪運河、比利時的中央運河、加拿大的里多運河、英國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和荷蘭的17世紀阿姆斯特丹運河環形區域。
①歷史文化旅游價值: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水運交通史及運河沿岸文化具有重大價值;
②經濟價值:是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和經濟生命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有利于城市發展;
③政治價值: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治理,有利于政權的穩定;
④生態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和生態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問題思考二:歸納總結古代道路主要類型及特點
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戰爭有密切關系、與封建帝王的活動有關、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 、結構上呈現輻射性。
內河運輸是最古老、最具優勢的的運輸方式之一,陸上運輸主要靠人力、畜力,而內河運輸則主要靠風力和水流。內河運輸成為最具優勢的運輸方式之一。
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㈠綜述: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曾不斷探索海洋。
㈡概況:
⒈中國: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⑴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⑵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⑶明朝: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其規模是歷史上罕見的。
材料: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時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法國學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華人》
問題思考:依據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戰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展。秦朝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了大規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了15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
原因: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強盛的國力;
③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
④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
⑤強盛的國力支撐
⒉世界:
⑴古代世界其他地區對海洋的探索:
①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
②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
③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特點:
1.范圍窄、規模小,局部探索
2.受制于航海技術,以狹窄易通過的海域為主
3.主要是掠奪和貿易(政治軍事目的強)
⑵近代:
①開辟新航路
A.概況:
a.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b.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
意義: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全球海陸大通,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建立;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逐漸成為關系密切的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②蘇伊士運河開通:
A.背景: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的水道,原先需要繞道非洲的好望角。
B.開通及意義:1869年開通的蘇伊土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材料: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真正開辟了通往東亞和澳洲的輪船交通。1847年,運往東亞的商品的流通時間,至少還需要十二個月,然而現在已經減少到十二個星期左右。全世界商業的周轉時間,都已經按相同的程度縮短,參加世界商業的資本的活動能力,已經增加到兩倍或三倍多。這就對利潤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馬克思《資本論》
③巴拿馬運河通航:
A.背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路,最初要通過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
B.開通及意義: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材料: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巴拿馬運河由美國建造完成,自1914年至1979年間,巴拿馬運河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1979年運河的控制權由巴拿馬運河委員會(由美國和巴拿馬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一個聯合機構)掌控,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正式掌握全部控制權。
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從傳統到現代)
1.工業革命與交通: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
2.表現:
⑴蒸汽機車與鐵路:
①歐美:
A.概況:
a.1814年,英國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1812年
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19世紀上半期歐美國家紛紛修建鐵路網。
b.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
影響: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問題思考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原因。
材料:早在1800年前,英國的礦山已經使用“鐵路”(鐵軌),馬拉的貨車,將煤運到運河或者海邊。1829年,利用蒸汽機做動力的火車在新建成的鐵路上行駛,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時速16英里。當時,有鐵路公司的董事們指出“用機車牽引比用馬力牽引可節省經費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議會相繼通過了五十四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到19世紀中期,通車的鐵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時的歐洲正處于建設鐵路的時代。
——摘編自(英)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等
原因:
①運送物資的需要;②蒸汽機車發明與使用; ③生產成本低;④政府支持。
思考2;19世紀初,在“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分別發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材料:如果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沒有同時發生革命,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發展。……在鐵路與運河沿線出現了新的工業區,鐵路與運河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港口擴大了,以應付貿易的發展。1851年,在倫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此時在全世界的鐵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遠航船中,有一半屬于英國。 (港口擴大了,往來更好了)
——德尼茲·加亞爾等《歐洲史》
(1)事件:蒸汽輪船和蒸汽機車(火車機車)的發明。
(2)影響:①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
②拓寬了商品市場,促進了國際間人口和資本的流動,推動了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國際貿易中心;
③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聯接世界經濟的紐帶逐漸形成。
②中國:
唐胥鐵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開平煤礦,全國反對,馬拉火車)
B.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沙俄控制,袁世凱建議,四年建成)
C.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到1911年,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鐵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總里程數的90%以上。
思考3:你怎樣理解輪船招商局在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意義?
材料:當時沿海和長江航運已為外洋壟斷,新成立的招商局簡直沒有“立足”之地,于是李鴻章為招商局爭取了運送漕糧和一些官府物資的專權:此舉是輪船招商局得以維持的關鍵。……
輪船招商局的建立.確實達到了“分洋商利權”的目的。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緒二年)間.外國航運公司收入總共損失四百九十二萬三千兩,這期間中國商人少付給外國商人的費用當在十三萬六千兩以上。
——張文華《帝國護衛:晚清中興四名臣》,中國工人出版社,2017.01,第223頁
輪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是中國水上交通業近代化的開端。
它的成功創辦和業務拓展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義
思考4: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材料: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促進中國交通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朝廷法旨,靡不洞達(便于國家政令傳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有利于破除封建陋習,促進中國社會進步)。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促進商品流通,經濟發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至于調兵之捷速,可省多營;轉漕無阻,可備海梗;民間無差徭科派之困,官吏無驛站辦差之累。(有利于軍事調兵快捷迅速。)
——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張謇全集》第1冊
1.積極:
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促進了中國近代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1)經濟:打破了中國內地的封閉狀態,加強了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的聯系,加速了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瓦解,推動了中國商品經濟的擴展
(2)城市化:推動了中國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鐵路沿線興起,并成為所在地新的經濟中心。
(3)交通:鐵路的出現,推動了鐵路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進一步帶動了與鐵路建設相關的近代工礦業的發展。
(4)政治:打破了封建時代中國的分散落后狀態,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5)社會:鐵路建設對封建的陋習等,也有一定的沖擊作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陋習)
2.消極:
近代鐵路掌握在列強手中,成為列強侵略和征服中國的工具
⑵輪船:
①外囯:
A.概況:
a.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b.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
B.動力變化及影響: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岀現了。
②中國輪船:
A.“黃鵠號”: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B.輪船招商局: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⑶汽車:
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
思考5:分析近代中國交通業發展的原因。
時 間 大 事 記 備 注
19世紀30/40年代 出現海上運輸蒸汽汽船 英國人經營
1872年 輪船招商局購置蒸汽機船,開始航行于海上和內河航線 李鴻章主辦
1876年 淞滬鐵路開通不久拆毀 英國商人經辦
1881年 唐胥鐵路修建通車 李鴻章主辦
1895-1911年 西方列強在中國修筑鐵路九千多里,控制94%
1902年 汽車初見于上海 國外購進
1908年 廣西省龍州到那堪的公路修筑 清政府出資
1909年 京張鐵路建成通車 詹天佑主持完成
20世紀20年代初 北京和天津之間載運旅客的航空 北洋政府出資
①工業革命推動交通運輸方式變革;
②列強投資興建鐵路,控制中國交通;
③洋務派、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推動近代化,鞏固統治;
④先進中國人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
四:交通與社會變遷
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如: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材料:我們交通運輸體系的聯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眾國這個我們所擁有的稱號中的動力要素。沒有它們,我們不過是許多個別部分的聯盟而已。(加強了政治的聯系)
——《艾森豪威爾總統關于國家公路建設計劃致國會的特別咨文》(1955年2月22日)
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如:
⑴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
而衰落。
材料:淮陰(曾名清江浦,現與淮安市合并)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的發展而興盛,在明清之際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運河沿岸的“四大都市”。明清時期淮陰位于黃、淮、運、鹽四河交匯之處,南漕北運,淮鹽營銷,換乘車船,都以這里為樞紐。……1872年,漕糧改由輪船海運,河運的地位一落千丈;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淮陰行旅中轉站的地位一朝喪失。……曾經50多萬的居民已離散飄零,僅剩區區7萬。顯赫一時的歷史名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建之時,竟然失去了設市的資格。
——摘編自姜新《近代蘇北城市變遷探析》
⑵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
⑶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
材料:伊利運河的開通一定程度上使得紐約成為經濟和金融中心。一條運河改變了一個城市的命運,也創造了一個國家的歷史。伊利運河將五大連湖串聯起來,使得以紐約為代表的商業重鎮和西部傳統的農業地域直接的運輸時間和成本大為縮減,再利用紐約天然良港的優勢,打通了美國東西部,并借助與世界相連的水上通道,使得美國農產品暢銷世界。
——和訊網《紐約的興起與伊利運河“城投債”》
⑷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⑴中國的郵驛:( 中國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
①歷史超過3000年。
②發展歷程:
A.唐朝郵驛:最盛時有水驛260個,陸驛近1300個,主要郵路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2萬多名。
B.職能變化: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到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⑵天津海關書信館: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⑶大清郵政官局: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
⑷新信息交流方式: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
材料1:當時(唐朝)每隔30里路設置一驛。全國共有1643所驛站。其中陸驛占1297所,水驛260所,水陸兩兼的驛有86所。驛站由兵部屬下駕部司之駕部郎中管理。驛站每年有馬死、馬傷或馬之體重有增減時均須呈報政府。驛站的馬絕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如私人擅自借用,則須受罰。
——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2: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新唐書》
秦并六國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一中國,于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萬分五軍南征百粵,最初遭到當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進,軍餉轉運困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一嶺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思考】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目的。
材料1:運河水,蕩悠悠。隋煬皇帝下揚州,一心只把瓊花看,萬里江山一旦丟。 ——隋代民謠
材料2:(通濟渠和邗溝開通后)水面網四十步,通龍舟,......自京師至江都,離宮四十余所。(江南河開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闊十余丈,又擬通龍舟,并置驛官草頓。
——《大業記》
材料3: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于涿郡,以通運漕。
——《隋書》卷六八《閻毗傳》
①個人:滿足隋煬帝自身的巡游享樂的欲望
②軍事:為運輸軍隊和物資以北征高麗(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
③經濟:溝通南北交通運輸(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依靠運河將江南的物資供給給洛陽)
④政治: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隋王朝的統治
(固然有奢侈的動機,但是也是為了鞏固國家一統的需要。顧炎武: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連接起來,有利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維護和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南北聯系愈加穩固)
【思考】元大運河改道的原因及意義。
原因: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為將南方財賦北運,縮短航程;
大都成為政治中心(以北京為中心,“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中心北移帶來的影響。將魏晉發展起來的南方錢糧賦稅供給給常年受到戰亂影響的北方)
意義:
反映了政治中心北移和經濟重心南移,有利于保障糧食供應,便于鞏固統治,促進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
元代實現大一統,國內運河重新疏浚,同時增加了海上漕糧運輸,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也奠定了政治中心轉移到幽燕地區的經濟基礎。
材料:聯絡法國南岸的馬賽和西岸的波爾多,直線距離不長,但其間山脈縱橫,海道則危險且長,必須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兩海的重要門戶——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間才能溝通。而17世紀西班牙人因近水樓臺,是海峽無可爭議的霸主,法國人則重稅才能過關。于是,1666年10月自號“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授權皮埃爾·保羅·里凱建設內陸運河。
——陳薇《兩海之間》序
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
南線通向印度洋
西漢商人還經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漢書·地理志》記載,其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境內)、合浦(今廣西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這是可見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材料: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計量單位),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余人,余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余人,風雨晦暝時,惟憑針盤而行。
——南宋《夢粱錄》
紐約
伊利運河
清代電報局
清末陜西郵差
甘肅博物館藏東晉時期
郵驛畫像磚
中國第一枚
“大龍郵票”
民信局收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万宁市| 衡水市| 出国| 巧家县| 桓台县| 阿城市| 云浮市| 平塘县| 江川县| 当雄县| 攀枝花市| 察哈| 久治县| 仁化县| 宁德市| 娱乐| 云浮市| 肇东市| 湄潭县| 南通市| 喜德县| 遂昌县| 皋兰县| 云霄县| 甘洛县| 邯郸县| 台北市| 宜州市| 雷州市| 将乐县| 阿克陶县| 高雄市| 合川市| 讷河市| 石渠县| 沧州市| 宜昌市| 简阳市| 杂多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