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教案第1課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教學目標】目標一 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分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的原因;知道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的事跡;復述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過程和結果;分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目標二 了解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歷史背景,認識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領導反抗殖民統治斗爭的正義性,學會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采用問題導學和由學生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方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目標三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英國對印度野蠻的殖民壓迫和掠奪,是拉美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根本原因;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在領導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和崇高品質,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值得珍視、繼承和發揚,我們要學習他們愛國、堅毅、果敢、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分析拉丁美洲和亞洲長期落后的原因,激發學生發憤圖強的民族責任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教學難點: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原因;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勝利的原因。【學情分析】對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教師應從“壓迫導致反抗”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掌握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原因;從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賽的來歷引導學生掌握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及過程;對印度民族大起義,教師應結合圖片、影像資料、故事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基本史實。【新課導入】教師播放《解放者》電影的片段并進行介紹。《解放者》是南美民族英雄史詩傳記片,場景壯麗,戰爭場面恢宏,口碑上佳。影片講述的是南美洲最負盛名的獨立運動領袖西蒙·玻利瓦爾的傳奇經歷,他發起了南美諸國義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抗爭。他的軍事征途覆蓋超過亞歷山大帝國領土的兩倍,他的軍隊從來沒有被征服,他是南美人民心中真正的解放者、大英雄。玻利瓦爾是怎樣的一位英雄人物呢?他在南美領導了一場怎樣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由此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節課主要介紹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抗爭。主要包括兩件大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教師幻燈片出示問題:(1)拉丁美洲指的是哪一地區?(2)新航路開辟時哪一個航海家發現了這塊大陸?哪些西方殖民者分別占據了拉丁美洲哪些地區?(3)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犯下了哪些罪行?(4)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美爆發了哪兩次大規模的革命斗爭?這兩次革命斗爭對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起到了怎樣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歷史和閱讀教材P2的內容和P3第一段,回答上述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拉丁美洲指的是今天美國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區,包括中美洲和南美洲。(2)哥倫布。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占領了除巴西以外的幾乎全部拉丁美洲地區,葡萄牙獨占巴西。(3)屠殺印第安人;奴役和掠奪拉丁美洲人民;等等。(4)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拉美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增強。教師幻燈片出示圖示,引導學生總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的原因。教師總結:殖民者殘酷的奴役和掠奪給拉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強,因此一場民族獨立運動開始了。這就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804年,海地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獨立,成立了共和國,揭開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接下來,更大規模的獨立運動在南美洲打響了。而這場運動的領導者就包含被稱為南美的“解放者”的玻利瓦爾和圣馬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3的內容以及《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用表格的方式總結玻利瓦爾領導獨立運動的過程。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范圍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廣大地區進程 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解放黑人奴隸,承諾勝利后分給起義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種人參加起義部隊。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克服艱難險阻,越過常年積雪的安第斯山脈,打敗西班牙軍隊。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洲的獨立運動性質 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 教師出示材料,對玻利瓦爾進行評價并介紹其地位。2008年1月1日起,委內瑞拉實行了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強勢玻利瓦爾”,有“玻利瓦爾強起來,經濟強盛起來,國家富強起來”的寓意。教師總結:為什么委內瑞拉以玻利瓦爾來作為自己的貨幣人物呢?就是因為玻利瓦爾解放了委內瑞拉,對委內瑞拉作出了重大貢獻。教師設問: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還有一位卓越的領導人,他是誰?他為南美洲的解放作了哪些貢獻?為什么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到哪些優秀品質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3的內容回答。教師總結:這位領導人就是圣馬丁,他從阿根廷開始從南向北解放南美洲,使阿根廷實現了獨立,解放了智利,并進軍秘魯。(1822年,圣馬丁和玻利瓦爾在瓜亞基爾會晤,商討協同作戰的計劃,會談后,圣馬丁將指揮權交給了玻利瓦爾。)優秀品質:為爭取民族獨立挺身而出的斗爭精神;與玻利瓦爾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精神;不迷戀權位名利,急流勇退的無私奉獻精神。教師提出探究問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出示圖示:引導學生從戰爭的性質、國際條件、領導者、斗爭措施和人心所向、團結力和戰斗力這些角度來進行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①戰爭的正義性,得到拉丁美洲人民長期堅定的支持。②有利的國際條件: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鼓舞和法國大革命對西班牙、葡萄牙封建勢力的掃蕩,客觀上支持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③有一批為獨立運動獻身的杰出領導人。④革命措施正確,獲得人民支持。⑤團結協作,相互支援。⑥參加獨立運動的將士英勇奮斗、吃苦耐勞、百折不回的斗爭精神。二、印度民族大起義教師提問:(1)印度是何時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的?(2)英國在印度實行了怎樣的殖民統治?其影響如何?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19世紀中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2)英國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給印度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的原因。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當時,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印度的手工棉紡織業本來很發達,手工棉紡織品大量行銷英國。為了發展本國的棉紡織業,英國從印度進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傾銷機器生產的棉紡織品。印度的手工棉紡織業遭到沉重打擊,許多手工業者因此破產。英國還以種種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領地,規定王公死后若無直系后嗣,其領地就歸英國所有。隨著在印度統治的穩定,英國取消了對印度土兵的較優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人們反抗情緒日益高漲。教師給出自主學習問題:(1)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大致經過。(2)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歷史意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閱讀教材P4、P5的內容來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農民、手工業者以及一些被剝奪了權力的印度王公也參加起義,起義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義軍奪取了德里。英軍雖然武器先進,但還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攻陷德里。英軍乘勢進攻章西城,年輕的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展開激戰。章西失陷后,她率軍轉戰外地。戰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壯烈犧牲。英國殖民者將派往伊朗和中國的侵略軍調回印度,實力增強;各地起義軍各自為戰,力量分散;印度王公被英軍分化,關鍵時刻投敵。(2)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提出思維拓展問題一: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為什么上自印度王公,下至土兵、農民、手工業者都參加了戰斗?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從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給印度王公、土兵、農民和手工業者所帶來的災難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根本原因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掠奪,給印度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英國直接統治印度,剝奪了印度王公的統治權力;其兼并土地的政策損害了印度王公的經濟利益。英國的殖民掠奪和經濟侵略,使大批手工業者和農民破產,他們無法生存。英國對印度土兵的民族壓迫和宗教歧視,直接激起了土兵的武裝反抗。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有優秀的民族傳統,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表現了印度民族團結一致抵御外侮的精神。教師提出思維拓展問題二:19世紀中期,中國掀起了哪一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的運動?教師給出答案: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舉行故事會,由學生講述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的故事。過程略。教師提出設問: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從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身上學習哪些優秀品質?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玻利瓦爾、圣馬丁和章西女王在領導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和崇高品質,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值得珍視、繼承和發揚,我們要學習他們愛國、堅毅、果敢、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課堂小結】出示表格進行總結。事件 時間 領導人 背景 結果 意義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9世紀初 玻利瓦爾、圣馬丁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興國家 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 章西女王 英國在印度進行經濟掠奪、政治壓迫,給印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起義失敗 【板書設計】第2課 俄國的改革一、課標內容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進了俄國歷史的進步。二、教學目標目標1:結合電子教材或者教材,識記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時間、內容;1861年改革的時間、人物、內容等基本史實。目標2:閱讀教材,歸納彼得一世、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列舉其改革的內容,并分析其影響。 (重點、難點)三、教學活動1.課堂導入師:俄國原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出現于9世紀。近代俄國是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19世紀中期,俄國為什么要廢除農奴制,農奴制是如何廢除的,對俄國的發展有什么重大影響?2.講授新課(1)合作探究出示任務:任務一【自學識記】結合電子教材或者教材,識記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時間、內容;1861年改革的時間、人物、內容等基本史實。師首先講述俄國的發展歷程出示任務:任務二【合作探究】1.(1)閱讀教材,說出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時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目的:加強封建專制,擺脫落后狀態,實現富國強兵時間: 18世紀初【合作探究】1.(2)列舉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并分析概括其影響。學生回答,教師出示答案。設計意圖:表格梳理歷史問題,直觀明了。影響:積極:促進了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增強了俄國的軍事實力,使俄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消極:沙皇專制制度和封建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合作探究】2.(1)閱讀教材,概括俄國1861年改革的背景。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教師總結。內憂: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農奴暴動頻繁。外患: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合作探究】2.(2)列舉俄國1861年改革的內容,并分析概括其影響。學生回答內容: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師指出從這兩條內容中得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師出示:1861年俄國改革成效,從而讓學生分析影響。材料一:據統計,1861年后的30年間,俄國糧食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到19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農業逐漸成為俄國農業的主要成分。材料二:據統計,1860-1890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增加了2倍,鋼產量和棉紡織業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產量增加超過了19倍,石油產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間,俄國整個工業產量增加了6倍,鐵路線增長了35倍多。影響:積極: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由勞動力、資金、市場),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消極:改革不徹底(俄國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沙皇專制統治等)(3)課堂小結俄國經過彼得一世、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后,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改革仍有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4)知識結構任務三:【動動手】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本課知識結構圖。第3課 美國內戰重難點 1.重點:戰爭爆發的原因、《解放黑人奴隸宣言》。2.難點:戰爭能夠勝利的原因、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 1.了解南北戰爭的經過,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2.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知道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具有推動作用。3.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教 法 多媒體展示法、引導激趣法學 法 表格歸納法教學內容及過程知識點一 南北矛盾的加劇一、南北矛盾的加劇(閱讀10-11頁,回答相關問題)1.簡述美國獨立后,南北矛盾加劇的背景。(教材第一段的內容,注意三點)(1)美國獨立后,經濟迅速發展,領土不斷擴張。(2)北方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生產居世界第四位。南方使用黑奴勞動的棉花種植園經濟為主。(3)英國工業革命后,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種植園經濟的發展。2.思考: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對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不利影響?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嚴重阻礙著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南方的奴隸主使用大量黑人奴隸做勞動力,種植棉花和煙草,將棉花等大量的工業原料銷往英國并換回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南北矛盾加劇。3.南北矛盾加劇的原因是什么?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4.南北矛盾加劇的表現有哪些?矛盾的焦點是什么?(1)北方為發展資本主義,要求提高關稅;南方為擴大棉花等原料的出口和工業品的進口反對提高關稅。(2)在新增加的土地上,北方主張禁止奴隸制,建立自由州,發展資本主義;南方則力圖擴展奴隸制度。(3)北方一些有識之士開展廢奴運動,幫助黑人奴隸逃往北方。矛盾的焦點是 奴隸制的廢存問題。知識點二、內戰爆發(閱讀11-12頁,回答相關問題)1.林肯是什么時候當選美國總統的?“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希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聯邦必須而且將會得到保留。” 這段話說明林肯對黑人奴隸制持什么態度?1860年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首位共和黨總統,也是首位被暗殺的美國總統。)林肯同情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但擔心如果處理不當,會激化南北矛盾,造成國家分裂。所以他不主張立即廢除奴隸制,而是逐步限制奴隸制的發展。2.美國內戰的原因是什么?(注意總結)(矛盾的焦點是 奴隸制的廢存問題。)根本原因: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是美國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兩種經濟制度的差異和矛盾是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注意:南北雙方的社會制度是一致的,只是經濟方式不同。)間接原因:雙方在土地、市場、黑奴制的存廢等問題上矛盾尖銳;直接原因(借口):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3.簡述美國內戰爆發的情況:南方11個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4.美國內戰初期,北方面臨怎樣的形勢?南方蓄謀已久,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華盛頓險被攻占。北方人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轉戰局。知識點三、北方的勝利(閱讀12-13頁,回答相關問題)5.林肯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扭轉了這一局面?起了什么作用?(1)措施: 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宅地法》, 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2)作用:《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深入人心,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6.美國內戰的結果怎樣?1865年,南方首都里士滿被攻占,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7.如何評價林肯?1865年,林肯被刺。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愛戴和景仰,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首位共和黨總統,也是首位被暗殺的美國總統。在美國歷史和人類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馬克思)8.美國內戰的性質和意義是什么?性質: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意義: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9.“美國內戰是一次洗禮,經過這次洗禮,聯邦獲得新生。”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學說話)(1)洗去了黑人奴隸制-----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2)洗去了國家面臨分裂的危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3)洗去罪惡野蠻的奴隸制-----正義戰勝了邪惡。10.了解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注意了解)在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中,大批移民從東部涌向西部地區,這一現象被稱為“西進運動”。一方面促進了西部的開發,對美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影響巨大(勇于冒險、堅強自立、樂觀進取等)。實質上又是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印第安人被驅趕)。【基礎訓練】1. 美國內戰前,南方種植園使用的勞動力主要是 CA. 自由農民 B. 華工 C. 黑人奴隸 D. 印第安人2. 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矛盾無法調和,主要是圍繞下列哪一問題 AA. 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B. 工業品進出口問題C. 是否開放國內市場問題 D. 是否提高關稅3.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BA. 南北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 B. 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C. 林肯當選為總統 D. 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4.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是 CA. 約翰·布朗起義 B. 南方脫離聯邦C. 林肯當選為總統 D. 《宅地法》的頒布5. 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是 CA. 林肯當選為總統 B. 南方軍隊挑起內戰C. 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D. 攻占里士滿6.之所以把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稱為美國歷史上兩次資產階級革命。主要原因是A. 贏得了民族獨立,廢除了奴隸制 DB. 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C. 推動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D. 建立和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歸納總結]一、 南北矛盾的加劇二、 內戰爆發三、 北方的勝利[對接試題 體驗中考]1.(2018·江蘇南京)1862年9月,林肯說:“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隸的政策的話,是不可能平息這個叛亂的。……解放奴隸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使敵人減少同樣多的東西。”他這一主張的直接目的是( C )A.扭轉戰局 B.解放農奴 C.廢除奴隸制 D.維護國家統一2.(2018·湖南郴州)馬克思稱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他領導美國人民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他是( B )A.華盛頓 B.林肯 C.羅斯福 D.尼克松教學反思 美國獨立后,領土迅速擴張,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南方和北方的矛盾卻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內戰的爆發。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教學目標】1.了解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經濟狀況及西方列強的入侵;理解倒幕運動的作用;記住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其影響。2.認識明治維新是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各類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改革必須建立在政權鞏固的基礎之上,推翻幕府統治是明治維新的必然前提。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因素。(可適當聯系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3.學習明治維新我們可以體會到孫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義;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認識到改革對于促進歷史發展所具有的特殊價值,體會鄧小平“改革也能解放生產力”的科學價值。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適當引導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點】理解明治維新的措施影響。【教學難點】理解明治維新的背景。【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也是一個善于向外國學習的民族,回憶:1.日本社會學習外國先進制度并實現其第一次轉折是?(大化改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學習隋唐)。2. 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幕府統治時期)。幕府封建統治日本長達 600 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號為明治的這一年,所以叫“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第二次轉折,由封建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那么,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一)德川幕府的統治危機1.看下圖:幕府為何成為了眾矢之的?(提示學生結合楷體字從當時的各個階級階層:農民、資產階級、大名、武士等的處境和與幕府的矛盾上思考)。2.結合小組回答,老師概述: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政府曾經明確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船艦。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想一想,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同學回答:鴉片戰爭)不久,西方列強也來敲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加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幕府的統治成為眾矢之的。3.測試。(1)19世紀中期,日本仍是閉關鎖國、落后的封建國家。當時掌握實權的是:( )A.天皇 B.大名 C.武士 D.德川幕府(2)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后成為主要商業中心的地方,除大阪之外還有:( )A.下田 B.兵庫 C.長州 D.京都(3)19世紀中期,首先敲開日本大門的是哪一個歐美國家?( )A.美 B.英 C.俄 D.法(4)你能否用幾句話從兩方面概括一下日本幕府統治危機?(從內因與外因回答)(二)倒幕運動教師提問:倒幕運動產生的原因?學生回答。師生總結:幕府的專制統治與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喚起日本的有識之士為振興國家、維護民族獨立而奮起抗爭。嚴重的民族危機激起日本許多有識之士的極大憤慨,各階層民眾痛恨引狼入室的幕府,倒幕運動因此排山倒海而來。結合教材回答下面的問題:1、19世紀50年代末,下級武士發動了“_______”的運動,隨著形勢發展,該運動發展為______。______年,在內戰中打敗幕府軍,統治日本260多年的被推翻。2、通過第一段楷體字資料及以下閱讀材料,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假如你生活在當時的日本,你會怎么樣? (可同桌或小組內討論交流,不定固定答案)閱讀材料: 那時候,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上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新型地主倒幕派的主要政治代表。1867 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廷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待,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以守為攻的策略,辭去將軍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 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伺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帶,倒幕軍與幕府軍相遇,展開戰斗。幕府軍雖然擁有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優勢,但將領腐敗,士氣低落。倒幕軍不過五千人,但大部分是農民,他們對幕府深惡痛絕,因而士氣旺盛,作戰勇猛。第二天,幕府軍即開始敗退。第五天,幕府軍已被打得焦頭爛額,再無反攻之力。將軍見大勢已去,便逃回江戶。第七天,幕府軍徹底清退。鳥羽、伏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礎。倒幕軍乘勝追擊,五月,大軍進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 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并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的改革。(三)明治初年的改革:教師講解:明治政府成立后,立即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廢除封建領主土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廢藩置縣”,設立府、道、都、縣,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加強中央集權;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這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記憶并寫出明治維新相關信息:時間:性質:內容:將課本上的5條內容概括為三條:(1)政治方面, “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全國設三府七十二縣,加強了國家的統一。(2)經濟方面廢除土地買賣禁令,承認土地私有權和買賣自由,實為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還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3)社會方面,頒布“學制令”,努力發展教育等。二、小結這節課要掌握一個主題及其三個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原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本課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改革開放與時俱進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希望所在。三、綜合提升在比較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時,有人認為:“中國變了,但變的是皮毛,不變的是體制。跟著,日本也變了,但先變的是體制,然后是皮毛。”回答:(1)材料中的“皮毛”是指什么?(2)概述明治維新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3)分析明治維新對亞洲鄰國的影響。四、課后探究同樣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同樣是被外國的船艦炮彈打開了國門,同樣是向西方學習先進的.制度,為什么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怎么失敗了?(分別從背景、準備和內容中找尋其成功的因素,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