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同時也是這一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課上承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民族救亡》社會各階級挽救民族危機失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下啟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開展活動,曲折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發展。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本課包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三個子目。二、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感性思維高于理性思維,普遍希望課堂生動有趣,所以教學中要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構建知識、理性思考。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已經有了良好的把握,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沒有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三、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閱讀法分析辛亥革命興起的背景和條件,培養學生從各個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時間軸了解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3、識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對代社會的影響。4、通過史料分析以及問題探究法,客觀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會從不同的歷史視角評價歷史事件。5、通過了解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跡,感受年輕人對時代、社會責任的探尋和勇于擔當。四、教學重難點重點:辛亥革命的背景、三民主義的內容。難點:全面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及局限性。五、教學過程(一)導入8小時——從打響第一槍到占領湖廣總督署只用了8小時41天——迎來全國十余個省區的獨立80天——從武昌起義到中華民國建立僅用80天123天——從起義爆發到清帝退位歷時僅123天(二)新課講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辛亥革命的背景:1、時代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腐敗無能3、階級基礎:民資資產階級興起4、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5、現實背景: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加劇了清朝統治危機6、組織基礎: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成立三民主義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1)進步性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2)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②民權主義沒有將整個封建主義作為斗爭對象;③民生主義是不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保路運動: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借款以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的廣泛反對,從而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1)起因:清政府抽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為起義提供了機會(3)過程: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②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③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時間:1912年1月1日總統:孫中山國旗:五色旗國都:南京紀元:公歷,民國紀年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政權3、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4、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1912年3月。(2)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3)內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①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②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 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③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⑤破除封建陋習,促使社會文明開化。局限性影響范圍有限②缺乏先進的革命政黨的領導(科學革命綱領、發動人民群眾、組織嚴密③沒有明確反帝目標,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未改變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1)辛亥革命是一次勝利的革命:①武昌起義勝利了,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②建立了中華民國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又失敗了,主要是因為:①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②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未得到改變。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強大主觀:①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②沒有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③沒有建立獨立的革命軍隊。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課堂小結】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習近平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講話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獙O中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