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教案【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學目標】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性和局限性。2.掌握洋務運動的內容,辯證分析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3.了解中國西北、西南、東南等方位出現的邊疆危機,增強時空觀念;分析《馬關條約》的內容,并對其危害進行歷史解釋。4.全面掌握列強對近代中國的侵略,體會近代中國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培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教學難點】對國家出路的探索及階級實質的認識與理解【導入新課】回顧世界歷史,結合之前所學,我們知道19世紀中后期,迎接工業文明和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潮流,那么中國的道路中國出路又該何去何從呢?【講授新課】(師)鴉片戰爭撞開了塵封已久的中華帝國的大門,近代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隨著民族危機的逐漸加重,救亡圖存和復興中華成為先進仁人志士和模范英雄人物的大任,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等先后逐漸登上中國近代史的大舞臺,書寫了一筆筆濃墨重彩。那么,接下來,我將任務1: 同學們6—8人為一個學習單元組,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同學們分為“農民組”,“地主組”“邊疆組”,負責收集整理他們為救亡圖存所付出的政治實踐,效果如何?為什么?請談談你的心得與認識。一. 農民薪火與夢斷天國(農民組)問題1: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與特點根本原因:階級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客觀原因:嚴重的自然災害;主觀原因:洪秀全經歷與拜上帝教太平天國運動是階級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總爆發 性質是反封建反侵略問題2: 結合教材,導學案上的材料以及19世紀中后期的世界發展大趨勢,關于太平天國政權建設的兩部重要綱領,即《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為何都沒有實施?哪一部更合時宜,為什么?(師)認識:近代中國的農民因其階級局限性不能獨立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需要先進政黨的領導和科學理論的指導。但是在客觀上,太平天國運動引發了清政府內部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即中央權力下移,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催生了洋務運動二.自救守舊與廊橋遺夢問題3: 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分析思考洋務運動的背景,目的及指導思想,你會有何認識?為什么?(師)19世紀中期的大清國內憂外患,洋務運動寄希望于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妄圖自強求富維護封建統治;然就當時世界大勢而論,迎接工業文明發展資本主義是進步的時代潮流,但是基于洋務派自身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無法真正實現其自強求富的目標;然客觀上洋務派不自覺的開啟了中國現代化大門影響: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經濟、思想、教育、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同時,洋務派僅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對封建制度的修補,必然走向失敗(失敗是必然的,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其理論到實踐的破產)。任務2: 結合導學案,教材以及課前預習,整理19世紀中后期中國邊疆危機的表現以及清政府的應對之策。沙俄染指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法國入侵云南——馮子材與鎮南關大捷甲午中日戰爭——請政府不敗而敗三. 外患國殤與尋路前行東遼海疆——甲午戰爭思考1: 關于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的探究,不同材料論證了不同結論,這是為什么?你認為中國戰敗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啟示?研究者受主觀情感,政治目的,階級立場,人生經歷,知識素養水平,側重角度等因素的制約,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內因: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敗; ②清政府避戰求和政策③清軍防務松弛; ④官兵臨陣脫逃; ⑤武器裝備落后。外因:①日本蓄謀已久,且制度先進; ②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啟示:洋務運動宣告失敗;改革要抓住問題癥結;海防建設不能流于形式;戰備備戰要充分思考2:如何理解認識甲午中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產生的深刻深遠影響?(大大加深兩半程度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2.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 澎湖列島給日本(更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刺激列強瓜分中國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民族危機)3.賠款2億兩白銀(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迫使清政府大局外債,便利了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4.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使得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5.允許日本通商口岸設廠制造 (列強侵略轉為資本輸出,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開端是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高潮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瓜分表現:①政治: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②經濟:爭相成為中國債主;搶奪路權、工礦利權(師)過渡:我們放眼全球,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和殖民方式的擴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經濟體系,政治體系,殖民體系)那么,中國的道路與命運又該何去何從呢?正所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習近平在《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孕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課堂總結】解說收尾提升家國情懷:1915年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弘揚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中國的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7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1949年開國大典標志中華復興新中國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伴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積極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的外交也從一條線走出了一大片,上海金茂大廈,磁懸浮列車,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國的國防科技,神舟系列,探月衛星,北斗定位等等,標志著中國強起來了……這便是中國道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富起來了……強起來了…夢真起來了……【課后小練習】1.下表所示是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東北某些民眾的抗日言論和抗日事跡。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代表 言論和事跡鐵嶺李葆真 自出餉糈,組效義營500人,以助戰守。遼陽等地民眾 遼陽并鳳城、山由巖、海城、新民交界周圍七八百里,無民不團。金州閻世開 我的心志已定,寧做中華的斷頭尸,不做倭寇的屈膝人!A.民眾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B.國人誓死不屈的愛國精神C.抗日活動沉重打擊了侵略者D.東北人民對清政府的擁護2.學者陳旭麓認為洋務運動“因其主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結果是 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 ,零零碎碎的。”這主要反映了洋務運動( )A.目標致力于自強求富 B.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C.有效抵御了西方侵略 D.對封建制度修修補補3.1865年開始,阿古柏率軍侵占新疆部分地區,左宗棠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督辦新疆軍務,確定“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此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據是( )A.阿古柏侵略路線 B.清政府的命令C.英俄兩國的干預 D.新疆北可控南地形4.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租借地和“勢力范圍”的實質是( )A.列強掠奪中國高峰時的產物B.瓜分中國狂潮的主要內容C.走向殖民地的過渡形式D.中國已被肢解的具體表現5.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各國紛紛在華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蠶食中國邊疆領土,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沙俄將勢力范圍擴大到東北全境;德國首開在中國強占租借地、修筑鐵路、開礦的特權的惡例;英國強租威海衛和九龍半島;法國強租廣州灣;美國則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黃鳳志《中國外交史》材料二 我想甲午戰爭真正帶給中國的教訓和啟示就是如李鴻章所講的,“一場戰爭讓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終于把中國長長的大夢驚醒了。”中國終于在悲情的狀態下重新出發了。——馬勇《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歷史》(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終于把中國長長的大夢驚醒了”這一論斷加以說明。課后小練習答案1.B2.D3.D4.C5.(1)危害: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各國加快對中國侵略步伐;中國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2)說明:甲午戰爭,中國付出的代價巨大;民族危機意識進一步覺醒;開始尋求政治變革“天朝上國”的迷夢破碎;(朝鮮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朝貢體系瓦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