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復習:《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教學設計【導入】歌曲《長城長》歌詞: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的冷月,它一頭連著華夏兒女的心房,都說長城內外百花香,你知道幾經風雪霜,凝聚了千萬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萬里山河一輪紅太陽,太陽照 長城長,長城啊 雄風萬古揚,太陽照 長城長,長城啊 雄風萬古揚,你要問長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心坎上......“上下兩千年,縱橫萬里長”,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見證了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長城管窺《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聚焦學習任務】1.尋長城蹤跡,梳理古代民族關系管理的措施。2.析長城功能,探究古代民族關系處理的手段。3.悟長城文化,分析古代民族關系成果的原因。【學習任務一】通過地圖梳理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治理措施,并分析其特點。【學習任務二】析長城功能,探究古代民族關系處理的手段。(一)情境切入:為了對抗異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兩千多年來相繼修建長城。材料:北魏、北齊、北周、遼和金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些少數民族原先在我國北方草原從事游牧、入主中原后相繼轉向農耕。為了抵擋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南下,保護當地的農業生產,他們所建的王朝也仿效漢族王朝修建長城。例如,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為了擋蒙古族,即征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北部邊境大規模修建長城。在長城修建的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遠遠超過漢族統治的朝代。 ——《世界文化遺產薈萃》萬里長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問題探究1】長城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作用材料1:作為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的修筑,最初的動力便是解決生存和安全問題。……農耕和游牧,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彼此有著強烈的沖突和互補。資源互換,通常有搶奪、貿易這兩種方式。如果搶奪成為一種常態,戰爭就會越來越多。長城的修筑,構建了良好的秩序。農耕民族在長城里面種地,游牧民族在長城外面放牧,二者通過長城成千上萬的關口來進行貿易。——董耀會《長城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新時代意義》作用:長城的修筑有利于保護農耕文明,保護中原王朝的安全;有利于促進經濟的交流;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秩序材料2:漢武帝時期,隨著疆域的擴大,為加強對邊疆的治理,多次移民興邊,最多時從中原遷徙70多萬人口到邊疆地區。……明朝也多次從江南移民來守衛長城。最初,守城者只在長城以內的土地上耕種。慢慢地,長城兩邊的各族百姓通婚越來越普遍,逐步形成了長城兩邊皆故鄉的局面。——趙琛《長城:凝聚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作用:長城的修筑有利于促進對邊疆的開發,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材料3:長城南北的文化信仰相互認同……守長城供關公、攻長城供孟姜女,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民俗。長城關口內信奉儒釋道三教,關帝廟宣揚忠義,孔廟、魁星樓和文昌閣宣化國家秩序,整體上都倡導友好和平;長城關口外也修孟姜女廟,意欲打破藩籬……——趙琛《長城:凝聚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作用:長城的修筑促進了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二)在一些專家看來,長城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皇帝反對大規模興修長城。【問題探究2】唐太宗為什么對修復長城建議“一笑置之”?材料:唐朝是少數沒有大規模修筑過長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議唐太宗修復長城,太宗曰:“安用勞民”,一笑置之。——據《說中國》、《歷史》選修教材等整理原因:唐太宗主張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如:羈縻府州的政策。【問題探究3】 明朝修了十多次長城,而康熙帝為什么不主張修長城?材料: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康熙帝原因:康熙認為,國家的統治、邊境的穩固,最重要者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統治者以德治民,則國家的根基穩固,邊境自然安全。清朝通過滿蒙聯姻,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人民為其所用,用民心和百姓的力量去建無形的長城。【問題探究4】在中國歷史上,如果沒有長城,會發生什么?如何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北方游騎就能隨時南下劫掠,尤其在中原王朝衰弱時期,可能輕易就能滅亡古中國!中華文明因此有可能中斷!長城只是兄弟間壘起的院墻,封閉是手段,交流才是目的。從唐太宗和康熙帝統治時期的民族關系來看,合理的民族政策有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學習任務三】悟長城文化,分析古代民族關系成果的原因。情境切入:長城文化從物質到精神,長城文化凝結于建筑之中又游離于建筑之外,傳承和弘揚于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作品和科學技術之中。從1935年聶耳《義勇軍進行曲》中的“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和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中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到1984年鄧小平、習仲勛同志號召“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再到如今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長城文化已然成為中國人民高揚的精神旗幟。……而長城文化的核心——自覺、自信、自立、自強,更是當今提升我們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董耀會《長城:凝聚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材料:中國能夠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廣闊的疆域,中國的疆域能夠穩定地延續下來,統一的中國疆域最終出現在18世紀中葉并且由清朝實現,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各方面的很多條件。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統一而進行了長期的共同努力: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大力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歷代統治者尤其是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了正確的政策。——葛劍雄《歷史上的中國:中國騷域的變遷》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示例一】觀點:葛劍雄認為“中國形成廣闊疆域,傳統文化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此觀點正確。論證:通過中國古代史可知,西漢時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強調“春秋大一統”,漢武帝接受了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從此儒家思想確立為中央王朝統治思想,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對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古代科技文化、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代文學藝術,都長期領先世界,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巨大的向心力,使邊疆地區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也形成了中華文化多元多彩的特點。結論:傳統文化為中國形成廣闊疆域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和各民族的團結。【示例二】觀點:葛劍雄認為“中國形成廣闊疆域的原因是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統一的共同努力”,此觀點正確。論證:通過中國古代史可知,以漢族為主體的秦朝、漢朝,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征服南方越族,擊退匈奴,鑿空西域,開發邊疆,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為中國廣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少數民族政權也為中國統一,廣闊疆域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例如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馮太后和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進一步加強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元朝疆域遼闊,建立行省制進行有效管理。清朝平定三藩動亂,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對疆域的鞏固與穩定起了積極的作用。結論:中國廣活疆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也是我們的基本國策。【當堂訓練】明朝前期,在北方設立重鎮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恢復通貢,邊鎮開設互市,聽邊民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B.諸王守邊削弱了邊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對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經貿往來能減少蒙古擄掠的次數【總結提升】通過長城我們管窺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風雨滄桑。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民族間的和平遠大于戰爭,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當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對抗時,長城確保邊疆安寧確有存在意義。而當關內關外合為一家,長城絕不是橫亙在民族間的鴻溝,是民族交流交融的見證。因此,長城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對抗、不在于進攻,而在于“和”與“合”。正是在以長城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精神激勵下,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更鞏固,中華民族更有凝聚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社會實踐】山西有不同時代的長城,是長城分布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長城主要分布于9個市40余個縣(區),總長度累計3500多公里,現存較完整的城墻和遺跡有1500多公里。請同學們利用節假日游長城、訪問當地百姓,參觀博物館,閱讀相關書籍等途徑搜集有關長城的故事。通過撰寫演講稿、歷史小論文、做手抄報、拍小視頻等形式宣傳長城文化。【板書設計】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從長城管窺……一、梳理古代民族關系管理的措施二、探究古代民族關系處理的手段三、分析古代民族關系成果的原因【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