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周測7 實驗:導體電阻率的測量 練習使用多用電表(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1.(16分)(2025·深圳市高二階段練習)在測定一根粗細均勻金屬絲的電阻率的實驗中:(1)(4分)某同學先用多用電表粗測其電阻。用已經調零且選擇開關指向電阻擋“×10”擋位的多用電表測量,發現指針的偏轉角太大,這時他應將選擇開關換成電阻擋的“ ”擋位(選填“×100”或“×1”),然后進行 ,再次測量金屬絲的阻值,其表盤及指針所指位置如圖甲所示。 (2)現要進一步精確測量其阻值,實驗室提供了下列可選用的器材:A.電流表A1(量程為0~300 mA,內阻約為1 Ω)B.電流表A2(量程為0~0.6 A,內阻約為0.3 Ω)C.電壓表V1(量程為0~3.0 V,內阻約為3 kΩ)D.電壓表V2(量程為0~15.0 V,內阻約為5 kΩ)E.滑動變阻器R1(最大阻值為5 Ω)F.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為500 Ω)G.電源(電壓為4 V)H.開關、導線若干(3)(8分)為了盡可能提高測量準確度,電流表應選 ,電壓表應選 ,滑動變阻器應選 (均填器材前面的字母)。按圖乙電路圖將圖丙的實物圖連接完整。 (4)(2分)某次實驗測得金屬絲兩端電壓為U,通過的電流為I,金屬絲的直徑為d,長度為L,寫出該金屬電阻率的表達式ρ= (用d、L、U、I表示)。 (5)(2分)任何實驗測量都存在誤差。本實驗所用測量儀器均已校準,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有 。 A.用游標卡尺測量金屬工件外邊長時,由于讀數引起的誤差屬于系統誤差B.由于電流表分壓使得金屬工件電阻阻值和真實值相比偏小C.若將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內阻計算在內,可以消除由測量儀表引起的系統誤差D.用U-I圖像處理數據求金屬工件電阻可以減小偶然誤差2.(12分)(2024·石家莊市高二期末)一實驗小組要測定某金屬絲的電阻率。(1)(2分)實驗前先用螺旋測微器測出金屬絲的直徑D,示數如圖甲所示,則D= mm。 (2)(2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米尺測量金屬絲的全長,測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然后再將金屬絲接入電路中B.用螺旋測微器在金屬絲三個不同部位各測量一次直徑,算出其平均值C.電流表采用外接法測量時,由于電壓表的分流引起測量誤差,使ρ測>ρ真D.實驗中,為保持金屬絲的溫度不變,每次讀完示數后應立即斷開開關(3)(4分)為了精確測量被測金屬絲R的阻值,實驗小組根據實驗室提供的器材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電路,實驗所用器材有電池組(電壓3 V)、電流表(內阻約0.1 Ω)、電壓表(內阻約3 kΩ)、滑動變阻器R1(0~20 Ω,額定電流2 A)、開關、導線若干。實驗記錄數據如表所示:次數 1 2 3 4 5 6 7U/V 0.10 0.30 0.70 1.00 1.50 1.70 2.30I/A 0.022 0.068 0.160 0.220 0.340 0.460 0.520這個小組的同學在坐標紙上建立U-I坐標系,如圖丙所示,圖中已標出了與測量數據對應的4個坐標點。請在圖丙中標出第2、4、6次測量數據的坐標點,并描繪出U-I圖線,由圖線得到金屬絲的阻值R= Ω(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4)(4分)待測金屬絲接入電路部分的長度約為50 cm,根據以上數據可以估算出金屬絲的電阻率約為 。 A.1×10-2 Ω·m B.1×10-3 Ω·mC.1×10-6 Ω·m D.1×10-8 Ω·m3.(14分)(2025·濟南市高二階段練習)某同學在實驗室測量一電阻Rx的阻值。(1)(6分)因電表內阻未知,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來判定電流表該內接還是外接。正確連線后,合上開關S,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移至合適位置。單刀雙擲開關K擲到1,電壓表的讀數U1=1.60 V,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其讀數I1= A;將K擲到2,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分別為U2=1.75 V,I2=0.32 A。由此可知應采用電流表 (選填“內”或“外”)接法,用此方法測量的電阻值 (選填“大于”或“小于”)電阻的真實值。 (2)(8分)完成上述實驗后,該同學進一步嘗試用其他方法進行實驗:①設計電路如圖丙所示,請在圖丁中完成器材連線;②先將單刀雙擲開關擲到a端,記錄電流表讀數,再將單刀雙擲開關擲到b端,調節電阻箱的阻值,使電流表的讀數與前一次盡量相同,電阻箱的示數如圖戊所示,則待測電阻Rx= Ω。此方法 (選填“有”或“無”)明顯的實驗誤差。 4.(12分)(2024·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高二期末)某同學有一塊滿偏電流Ig=250 μA的電流表G。需要將它改裝為4 mA量程的電流表。(1)(4分)他采用如圖所示電路測量電流表G的內阻Rg。斷開S1閉合S2時電流表G讀數為Ig,若再閉合S1后干路電流仍保持為Ig,則當電流表G讀數為 時,電流表G內阻Rg與電阻箱R'(量程為999.99 Ω)的阻值之比為1∶2。 (2)(4分)據此原理,該同學測出電流表G的內阻。下面是打亂的操作,正確的步驟排序為 。 A.讀出R'的阻值為180.0 Ω,斷開開關B.閉合開關S2,調節R的阻值使電流表G指針偏轉到滿刻度C.將R的阻值調至最大D.閉合開關S1保持R的阻值不變,調節R'的阻值使電流表G指針偏轉到某一刻度,使電流表G內阻Rg與電阻箱R'的阻值之比為1∶2(3)(4分)改裝為4 mA量程的電流表,需要將電阻箱R'并聯在電流表G兩端,調其阻值為 Ω。 5.(12分)(2024·鷹潭市高二期末)某實驗小組測量一段由新材料制成的粗細均勻電阻絲的電導G,電導與其電阻R是倒數關系。(1)(3分)若用多用電表粗測某電阻的阻值。當用電阻“×100”擋時,發現指針向右偏轉角度過大,接著在“×10”或“×1 k”擋位中進行換擋操作,通過一系列正確操作后,指針靜止時位置如圖甲所示,其讀數為Rx= Ω。 (2)(9分)在測量電阻絲的電導G過程中,發現實驗室中除電源、開關、導線外還有下列器材:A.電流表A1(量程5 mA,內阻100 Ω);B.電流表A2(量程3 A,內阻約0.1 Ω);C.滑動變阻器R1(0~5 Ω,額定電流1.0 A);D.電阻箱R(阻值范圍為0~999.9 Ω);①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電路圖。由于沒有電壓表,需要把電流表A1串聯電阻箱R改裝成量程為3 V的電壓表,則電阻箱的阻值應調至R= Ω。 ②正確連接電路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R1測得5組電流表A1、A2的值I1、I2,數據見下表。現建立坐標后將測得的數據在坐標紙上描點如圖丙所示,請在丙圖中繪出I1-I2圖像。I1/mA 1.08 1.65 2.17 2.58 3.06I2/A 1.00 1.50 1.90 2.30 2.80則根據圖像可求出電阻絲的電導G= Ω-1。(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6.(17分)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中,四節干電池(每節干電池電壓為1.5 V)串聯,小燈泡A、B的規格均為“3.8 V 0.3 A”,閉合開關S后,無論怎樣移動滑片,A、B燈都不亮。(1)(2分)用多用電表的直流電壓擋檢查故障。測得c、d間電壓約為5.8 V,e、f間電壓為0,則故障是 ?。?A.A燈燈絲斷開 B.B燈燈絲斷開C.d、e間連線斷開 D.B燈被短路(2)(15分)接著換用電阻擋的“×1”擋測電阻,電阻表經過歐姆調零。①測試前,一定要將電路中的開關S ??; ②測c、d間和e、f間電阻時,某次測試結果如圖乙所示,讀數為 Ω,此時測量的是 間電阻。根據小燈泡的規格計算出的電阻為 Ω,它不等于測量值,原因是: 。 7.(17分)摻氟氧化錫玻璃在太陽能電池研發、生物實驗、電化學實驗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它由一層厚度均勻、具有導電性能的薄膜和不導電的玻璃基板構成。為了測量該薄膜厚度d,某興趣小組開展了如下實驗:(1)選取如圖(a)所示的一塊長條形玻璃,測出其長度為L,寬度為b。(2)用多用電表接薄膜M、N兩端,測得薄膜電阻Rx約為40 Ω。為了獲得多組數據,進一步精確測量Rx的阻值,有如下器材可供選用:A.電源E(電壓為3 V)B.電壓表V(量程0~1 V,已測得內阻RV=1 000 Ω)C.電流表A1(量程0~0.6 A,內阻約為1 Ω)D.電流表A2(量程0~100 mA,內阻約為3 Ω)E.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10 Ω)F.定值電阻R1=20 ΩG.定值電阻R2=2 000 ΩH.開關一個,導線若干(3)(6分)其中,電流表應選 (選填“A1”或“A2”),定值電阻應選 (選填“R1”或“R2”)。 (4)(3分)根據以上要求,將圖(b)所示的器材符號連線,組成測量電路圖。(5)(4分)已知該薄膜的電阻率為ρ,根據以上實驗,測得其電阻值為Rx,則該薄膜的厚度d= (用ρ、L、b和Rx表示)。 (6)(4分)實驗后發現,所測薄膜的厚度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填正確答案前的序號)。 ①電壓表內阻RV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②電壓表內阻RV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小③選用的定值電阻標定值比實際值偏大④選用的定值電阻標定值比實際值偏小周測7 實驗:導體電阻率的測量 練習使用多用電表(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1.(16分)(2025·深圳市高二階段練習)在測定一根粗細均勻金屬絲的電阻率的實驗中:(1)(4分)某同學先用多用電表粗測其電阻。用已經調零且選擇開關指向電阻擋“×10”擋位的多用電表測量,發現指針的偏轉角太大,這時他應將選擇開關換成電阻擋的“ ”擋位(選填“×100”或“×1”),然后進行 ,再次測量金屬絲的阻值,其表盤及指針所指位置如圖甲所示。 (2)現要進一步精確測量其阻值,實驗室提供了下列可選用的器材:A.電流表A1(量程為0~300 mA,內阻約為1 Ω)B.電流表A2(量程為0~0.6 A,內阻約為0.3 Ω)C.電壓表V1(量程為0~3.0 V,內阻約為3 kΩ)D.電壓表V2(量程為0~15.0 V,內阻約為5 kΩ)E.滑動變阻器R1(最大阻值為5 Ω)F.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為500 Ω)G.電源(電壓為4 V)H.開關、導線若干(3)(8分)為了盡可能提高測量準確度,電流表應選 ,電壓表應選 ,滑動變阻器應選 (均填器材前面的字母)。按圖乙電路圖將圖丙的實物圖連接完整。 (4)(2分)某次實驗測得金屬絲兩端電壓為U,通過的電流為I,金屬絲的直徑為d,長度為L,寫出該金屬電阻率的表達式ρ= (用d、L、U、I表示)。 (5)(2分)任何實驗測量都存在誤差。本實驗所用測量儀器均已校準,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有 。 A.用游標卡尺測量金屬工件外邊長時,由于讀數引起的誤差屬于系統誤差B.由于電流表分壓使得金屬工件電阻阻值和真實值相比偏小C.若將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內阻計算在內,可以消除由測量儀表引起的系統誤差D.用U-I圖像處理數據求金屬工件電阻可以減小偶然誤差答案 (1)×1 歐姆調零 (3)A C E 見解析圖 (4) (5)BCD解析 (1)用已經調零且選擇開關指向電阻擋“×10”擋位的多用電表測量,發現指針的偏轉角太大,說明倍率擋選擇的過大,則這時他應將選擇開關換成電阻擋的“×1”擋位,然后進行歐姆調零,再次測量金屬絲的阻值,其表盤及指針所指位置如題圖甲所示,可知電阻約為12 Ω。(3)電源電壓為4 V,則電路中可能達到的最大電流為I= A=0.33 A則為了盡可能提高測量準確度,電流表應選A,電壓表應選C;滑動變阻器要接成分壓電路,可知應選阻值較小的E。實物圖連接如圖。(4)根據R==ρ=解得ρ=。(5)用游標卡尺測量金屬工件外邊長時,由于讀數引起的誤差屬于偶然誤差,故A錯誤;由于電壓表分流使得金屬工件電流的測量值大于真實值,則電阻阻值和真實值相比偏小,故B正確;考慮電表的內阻后,電表的分流或分壓均可算出,那么待測電阻的電壓和電流的真實值均可算出,故消除了系統誤差,故C正確;用U-I圖像處理數據就是為了減少讀數的偶然性,故D正確。2.(12分)(2024·石家莊市高二期末)一實驗小組要測定某金屬絲的電阻率。(1)(2分)實驗前先用螺旋測微器測出金屬絲的直徑D,示數如圖甲所示,則D= mm。 (2)(2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米尺測量金屬絲的全長,測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然后再將金屬絲接入電路中B.用螺旋測微器在金屬絲三個不同部位各測量一次直徑,算出其平均值C.電流表采用外接法測量時,由于電壓表的分流引起測量誤差,使ρ測>ρ真D.實驗中,為保持金屬絲的溫度不變,每次讀完示數后應立即斷開開關(3)(4分)為了精確測量被測金屬絲R的阻值,實驗小組根據實驗室提供的器材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電路,實驗所用器材有電池組(電壓3 V)、電流表(內阻約0.1 Ω)、電壓表(內阻約3 kΩ)、滑動變阻器R1(0~20 Ω,額定電流2 A)、開關、導線若干。實驗記錄數據如表所示:次數 1 2 3 4 5 6 7U/V 0.10 0.30 0.70 1.00 1.50 1.70 2.30I/A 0.022 0.068 0.160 0.220 0.340 0.460 0.520這個小組的同學在坐標紙上建立U-I坐標系,如圖丙所示,圖中已標出了與測量數據對應的4個坐標點。請在圖丙中標出第2、4、6次測量數據的坐標點,并描繪出U-I圖線,由圖線得到金屬絲的阻值R= Ω(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4)(4分)待測金屬絲接入電路部分的長度約為50 cm,根據以上數據可以估算出金屬絲的電阻率約為 。 A.1×10-2 Ω·m B.1×10-3 Ω·mC.1×10-6 Ω·m D.1×10-8 Ω·m答案 (1) 0.395 (2) BD (3)見解析圖 4.4 (4)C解析 (1)用螺旋測微器測出金屬絲的直徑D=0+0.01 mm×39.5=0.395 mm。(2)用刻度尺測量金屬絲接入電路中的長度,測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選項A錯誤;用螺旋測微器在金屬絲三個不同部位各測量一次直徑,算出其平均值,選項B正確;電流表采用外接法測量時,由于電壓表的分流引起測量誤差,使電流的測量值偏大,則根據R=可知,電阻測量值偏小,則ρ測<ρ真,選項C錯誤;實驗中,為保持金屬絲的溫度不變,每次讀完示數后應立即斷開開關,選項D正確。(3)描繪出U-I圖線如圖由圖線得到金屬絲的阻值R== Ω≈4.4 Ω。(4)根據R=ρ=解得ρ== Ω·m≈1×10-6 Ω·m,故選C。3.(14分)(2025·濟南市高二階段練習)某同學在實驗室測量一電阻Rx的阻值。(1)(6分)因電表內阻未知,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來判定電流表該內接還是外接。正確連線后,合上開關S,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移至合適位置。單刀雙擲開關K擲到1,電壓表的讀數U1=1.60 V,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其讀數I1= A;將K擲到2,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分別為U2=1.75 V,I2=0.32 A。由此可知應采用電流表 (選填“內”或“外”)接法,用此方法測量的電阻值 (選填“大于”或“小于”)電阻的真實值。 (2)(8分)完成上述實驗后,該同學進一步嘗試用其他方法進行實驗:①設計電路如圖丙所示,請在圖丁中完成器材連線;②先將單刀雙擲開關擲到a端,記錄電流表讀數,再將單刀雙擲開關擲到b端,調節電阻箱的阻值,使電流表的讀數與前一次盡量相同,電阻箱的示數如圖戊所示,則待測電阻Rx= Ω。此方法 (選填“有”或“無”)明顯的實驗誤差。 答案 (1)0.34 外 小于(2)①見解析圖?、? 有解析 (1)電流表的分度值為0.02 A,由電流表的表盤可知電流大小為0.34 A;電壓表的百分比變化為η1=×100%=8.57%電流表的百分比變化為η2=×100%=6.25%因此可知電壓表的示數變化更明顯,說明電流表的分壓更嚴重,應采用電流表外接法,由于電壓表分流,則電阻的測量值偏小。(2)①實物圖連接如圖②兩次實驗中電路電流相同,因此可有I==可得Rx=R0根據讀數可知Rx=5 Ω電阻箱的最小分度只能精確到個位數,這樣測得的阻值不夠精確,如待測電阻阻值為5.4 Ω,則實驗只能測得其為Rx=5 Ω,有明顯誤差。4.(12分)(2024·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高二期末)某同學有一塊滿偏電流Ig=250 μA的電流表G。需要將它改裝為4 mA量程的電流表。(1)(4分)他采用如圖所示電路測量電流表G的內阻Rg。斷開S1閉合S2時電流表G讀數為Ig,若再閉合S1后干路電流仍保持為Ig,則當電流表G讀數為 時,電流表G內阻Rg與電阻箱R'(量程為999.99 Ω)的阻值之比為1∶2。 (2)(4分)據此原理,該同學測出電流表G的內阻。下面是打亂的操作,正確的步驟排序為 。 A.讀出R'的阻值為180.0 Ω,斷開開關B.閉合開關S2,調節R的阻值使電流表G指針偏轉到滿刻度C.將R的阻值調至最大D.閉合開關S1保持R的阻值不變,調節R'的阻值使電流表G指針偏轉到某一刻度,使電流表G內阻Rg與電阻箱R'的阻值之比為1∶2(3)(4分)改裝為4 mA量程的電流表,需要將電阻箱R'并聯在電流表G兩端,調其阻值為 Ω。 答案 (1) Ig (2)CBDA (3)6解析 (1)由于斷開S1閉合S2時電流表G讀數為Ig,若再閉合S1后干路電流仍保持為Ig,即閉合S1前后電路的干路電流不變,而電流表G內阻Rg與電阻箱R'(量程為999.99 Ω)的阻值之比為1∶2,則有IRg=(Ig-I)R'其中=解得I=Ig。(2)實驗操作過程中,為了確保安全,先需要將R的阻值調至最大,隨后閉合開關S2,調節R的阻值使電流表G指針偏轉到滿刻度,再閉合開關S1保持R的阻值不變,調節R'的阻值使電流表G指針偏轉到某一刻度,使電流表G內阻Rg與電阻箱R'的阻值之比為1∶2,最后讀出R'的阻值為180.0 Ω,斷開開關,可知實驗正確的操作順序為CBDA。(3)根據上述,電流表G的內阻Rg=R'=×180.0 Ω=90.0 Ω則改裝為4 mA量程的電流表,需要將電阻箱R'并聯在電流表G兩端,調其阻值為R1== Ω=6 Ω。5.(12分)(2024·鷹潭市高二期末)某實驗小組測量一段由新材料制成的粗細均勻電阻絲的電導G,電導與其電阻R是倒數關系。(1)(3分)若用多用電表粗測某電阻的阻值。當用電阻“×100”擋時,發現指針向右偏轉角度過大,接著在“×10”或“×1 k”擋位中進行換擋操作,通過一系列正確操作后,指針靜止時位置如圖甲所示,其讀數為Rx= Ω。 (2)(9分)在測量電阻絲的電導G過程中,發現實驗室中除電源、開關、導線外還有下列器材:A.電流表A1(量程5 mA,內阻100 Ω);B.電流表A2(量程3 A,內阻約0.1 Ω);C.滑動變阻器R1(0~5 Ω,額定電流1.0 A);D.電阻箱R(阻值范圍為0~999.9 Ω);①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電路圖。由于沒有電壓表,需要把電流表A1串聯電阻箱R改裝成量程為3 V的電壓表,則電阻箱的阻值應調至R= Ω。 ②正確連接電路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R1測得5組電流表A1、A2的值I1、I2,數據見下表?,F建立坐標后將測得的數據在坐標紙上描點如圖丙所示,請在丙圖中繪出I1-I2圖像。I1/mA 1.08 1.65 2.17 2.58 3.06I2/A 1.00 1.50 1.90 2.30 2.80則根據圖像可求出電阻絲的電導G= Ω-1。(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 答案 (1)60 (2)①500.0?、谝娊馕鰣D 1.5解析 (1)若用多用電表粗測某電阻的阻值,發現指針向右偏轉角度過大,說明電阻較小,換用“×10”擋重新測量,由題圖甲可得Rx=6×10 Ω=60 Ω。(2)①把電流表A1串聯電阻箱R改裝成量程為3 V的電壓表,則電阻箱的阻值應調至R=-RA1=(-100) Ω=500.0 Ω②在題圖丙中繪出I1-I2圖像,如圖所示根據題意,由歐姆定律有I1(RA1+R)=(I2-I1)Rx因為I2遠大于I1,整理可得I1=I2=I2結合圖像有=解得G≈1.5 Ω-1。6.(17分)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中,四節干電池(每節干電池電壓為1.5 V)串聯,小燈泡A、B的規格均為“3.8 V 0.3 A”,閉合開關S后,無論怎樣移動滑片,A、B燈都不亮。(1)(2分)用多用電表的直流電壓擋檢查故障。測得c、d間電壓約為5.8 V,e、f間電壓為0,則故障是 ??; A.A燈燈絲斷開 B.B燈燈絲斷開C.d、e間連線斷開 D.B燈被短路(2)(15分)接著換用電阻擋的“×1”擋測電阻,電阻表經過歐姆調零。①測試前,一定要將電路中的開關S ??; ②測c、d間和e、f間電阻時,某次測試結果如圖乙所示,讀數為 Ω,此時測量的是 間電阻。根據小燈泡的規格計算出的電阻為 Ω,它不等于測量值,原因是: 。 答案 (1)A (2)①斷開?、? e、f 12.7 電阻表測得的電阻是燈泡未通電工作時的電阻,溫度較低,電阻率偏小,阻值偏小解析 (1)電源為四節干電池,電壓為E=1.5×4 V=6 V因c、d間電壓為5.8 V,接近電源電壓,而e、f間電壓為零,故應為A燈燈絲斷開,B燈燈絲沒有斷開,但無法進一步判斷B燈是否短路,故A正確,B、D錯誤;若d、e間連線斷開,則c、d間電壓為0,故C錯誤。(2)用電阻表測電路中電阻的阻值時,一定要將電路斷開測量,故開關S斷開;測電阻時用電阻擋的“×1”擋,由題圖乙讀數知電阻阻值為R=8×1 Ω=8 Ω因c、d間斷路,c、d間電阻非常大,所以所測電阻應為燈泡B的阻值,即測量的為e、f間的電阻;由R== Ω≈12.7 Ω該阻值與電阻表測得的阻值相差較大,是因為電阻表測得的電阻是燈泡未通電工作時的電阻,溫度較低,電阻率偏小,阻值偏小。7.(17分)摻氟氧化錫玻璃在太陽能電池研發、生物實驗、電化學實驗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它由一層厚度均勻、具有導電性能的薄膜和不導電的玻璃基板構成。為了測量該薄膜厚度d,某興趣小組開展了如下實驗:(1)選取如圖(a)所示的一塊長條形玻璃,測出其長度為L,寬度為b。(2)用多用電表接薄膜M、N兩端,測得薄膜電阻Rx約為40 Ω。為了獲得多組數據,進一步精確測量Rx的阻值,有如下器材可供選用:A.電源E(電壓為3 V)B.電壓表V(量程0~1 V,已測得內阻RV=1 000 Ω)C.電流表A1(量程0~0.6 A,內阻約為1 Ω)D.電流表A2(量程0~100 mA,內阻約為3 Ω)E.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10 Ω)F.定值電阻R1=20 ΩG.定值電阻R2=2 000 ΩH.開關一個,導線若干(3)(6分)其中,電流表應選 (選填“A1”或“A2”),定值電阻應選 (選填“R1”或“R2”)。 (4)(3分)根據以上要求,將圖(b)所示的器材符號連線,組成測量電路圖。(5)(4分)已知該薄膜的電阻率為ρ,根據以上實驗,測得其電阻值為Rx,則該薄膜的厚度d= (用ρ、L、b和Rx表示)。 (6)(4分)實驗后發現,所測薄膜的厚度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填正確答案前的序號)。 ①電壓表內阻RV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②電壓表內阻RV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小③選用的定值電阻標定值比實際值偏大④選用的定值電阻標定值比實際值偏小答案 (3)A2 R2 (4)見解析圖 (5) (6)①③解析 (3)由歐姆定律可得Imax== Ω=0.075 A=75 mA故電流表應選A2;由于電壓表量程較小,需串聯一個電阻,即該串聯的電阻為R0=-RV=2 000 Ω則定值電阻應選R2;(4)由題意可知,滑動變阻器應采用分壓式接法,又因為改裝后電壓表內阻已知,所以采用電流表外接法,故電路圖如圖所示。(5)由歐姆定律Rx=ρ=ρ可得該薄膜的厚度d=(6)實驗后發現,所測薄膜的厚度偏大,則所測電阻Rx偏小,可能原因是改裝后的電壓表內阻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故選①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