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第21課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學科 歷史 學段:高中一年級下教材分析 本課介紹了二戰后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非洲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拉丁美洲的古巴、巴拿馬等國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而抗爭的史實。 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掀起了新的高潮,亞非拉一系列國家取得了民族獨立,捍衛了國家主權,使數百年來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這是人類發展史的重大進步。 本課還介紹了新加坡、韓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亞洲國家,非洲和拉丁美洲不同的發展成就、面臨的挑戰等,展示了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所進行的不懈的努力。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姓名 單位設計者實施者課件制作者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1.學習亞非拉地區爭取民族獨立與民主權利的斗爭,構建清楚的時間線索與空間線索。(時空觀念) 2.研讀史料,分析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史料實證) 3.了解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1.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概 2.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 【教學難點】世界殖民體系瓦解原因與意義【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法、討論法、講授法、史料研讀法、情境體驗法、表格法、繪制年代尺等【課前準備】教具:多媒體、黑板、粉筆【教授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主要教學活動設置意圖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1.二戰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打擊了殖民主義的統治,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2.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宣傳,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新發展。3.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長期堅持不懈的斗爭;亞非拉人民的力量壯大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一)亞洲 1.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士兵和工農斗爭風起云涌。 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兩獨立的自治領。 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 2.其他國家: 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 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二)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 國家(地區)時間事件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武裝起義,廢黜國王,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阿爾及利亞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民族解放軍與法國殖民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法國付出了沉重的人力、物力代價,導致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政局不穩,戴高樂政府不得不調整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政策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諸國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三)拉丁美洲 1.古巴: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 2.巴拿馬:巴拿馬人民也不斷開展斗爭,1977年,巴拿馬從美國手中收回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主權;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地區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表現亞洲民族解放浪潮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等人)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的領導下,積極爭取印度獨立。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紛紛獨立非洲民族獨立風暴(1)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武裝起義,廢黜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 (2)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民族解放軍開展武裝斗爭,在付出沉重代價后,法國戴高樂政府不得不調整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政策。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 (3)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 (4)1994年,南非舉行第一次各種族參加的全國大選,非國大主席納爾遜·曼德拉當選為第一位黑人總統,宣告了新南非的誕生拉丁美洲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1)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 (2)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二. 關注: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 (一)成就 1.亞洲: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型工業化國家。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2.非洲: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1960—1975年,非洲農工業生產總值大約增長了一倍。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 3.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二)挑戰 1.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 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曾使它們受到巨大打擊,促使它們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拉丁美洲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影響了發展。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 非洲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非洲國家已經成立了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 2.面臨的挑戰 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 角度亞洲拉丁美洲非洲主要挑戰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發展最不平衡,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應對策略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通過改革,克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成立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1)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下,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3)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教學總結】隨著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僅是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問題,更是關系到發達國家的發展和世界共同發展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問題。如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長期不發展,貧困問題不解決,世界的發展與繁榮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各國人民應該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世界的共同繁榮。【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每節課都有自己的靈魂,把這個靈魂變成一根線,通過這根線來引領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開始,精心設計思考問題,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以符合青少年的認知邏輯水平。同時通過不同歷史概念間的異同比較,在對比中產生沖擊,在沖擊中引發思考,在思考中聯結知識的紐帶,從而積極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中,分享學習的快樂,體會歷史的智慧,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菊n后作業】完成課時作業第21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